車內毒氣猛過裝修 含200多種致癌物質
中國江蘇網3月7日訊 人們在購車時通常會考量汽車的品牌、性能和外觀等因素,一般會忽略車內空氣質量問題。實際上,在車內狹小的空間里卻隱藏著威脅人體健康的有害物質。昨天,據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副所長徐林透露,車內有害物質的數量有200多種,高于室內有害物質數十倍。
隨著由國家環保部和質檢總局聯合出臺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介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于3月1日正式實施。這個涉及“車內環境污染”的話題再次引起公眾高度關注:《指南》出臺后,能否轉變當前的現狀?
用戶:“坐新車里時間長了頭昏”
市民陳先生上一年下半年買了輛新車,本來挺高興的一件事,可開著開著就出問題了。“新車子里老有一股說不出來的刺鼻氣味,開車時間長了,聞了老覺得頭昏。”陳先生說,后來在4S店汽車銷售人員的建議下,他向來堅持開窗駕車至今,氣味才降了一些。
“早就該出臺這種標準了。坐汽車時間長了頭昏,我懷疑跟甲醛有關,但便是不清晰究竟它的濃度會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陳先生認為,他天天都要開車工作,車內空氣質量的主要性可想而知。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汽車在出廠前就應該讓相關部門嚴格把關,保證車內的空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
經銷商:“新車有氣味是普遍現象”
市區某4S店工作人員周女士表示,當前他們既沒有接到有關執行《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介指南》的通知,也沒有據說這項標準。關于新車內有氣味的問題,她表示這屬于“普遍現象”,銷售多年并未接到用戶投訴反映這類問題,他們也沒有辦法減低車廂里的氣味濃度。假如嫌氣味太沖,可以經常將車窗打開通風。畢竟,作為汽車經銷商,他們所能做的不得不是這些,除非生產廠家有辦法減低汽車配件材質里的氣味,這才是關鍵。
律師:“毒氣”超標造成損失可索賠
《指南》的公布,將有利于保護用戶的健康和合法權益,但業內人士指出,以“GB/T”打頭的標準均為推舉性國家標準,并非強制性國家標準,這意味著汽車創造商沒有被強制要求對車內空氣進行出廠前檢測。
不過,江蘇興時代律師事務所律師陳壽法認為,《指南》的出臺意味著對乘用車內空氣質量將有法律依據,這是完善某方面的國家標準、社會進步的體現。長時間乘坐汽車的車主假如懷疑自己的健康問題與車內空氣質量有關,可以將《指南》作為一項依據,在自身權益遭到侵害時維權。
“乘用車內空氣質量屬于產品質量問題。”陳壽法表示,用戶購車后可以申請相關權威機構依據《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介指南》中的標準進行檢測,假如發現車廂內的有害物質濃度超標,可以向生產廠商提出質量異議,造成損失的可以要求補償。用戶可以通過用戶保護協會調解或人民法院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新車氣味為啥這么沖?
“評介指南”解讀車內空氣污染源
新實施的《指南》是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保障人體健康,促進技術進步而制定的。
該標準主要適用于銷售的新生產汽車,使用中的車輛也可參照使用。共確定了8種車內常見的毒害物質,分別是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而且,《指南》首次對這8種毒害物質濃度值作了設定,其中,苯≤0.11mg/立方米、甲苯≤1.10mg/立方米、二甲苯≤1.50mg/立方米、甲醛≤0.1mg/立方米、乙醛≤0.05mg/立方米。
記者注意到,依據“評介指南”的解讀,當前車內空氣污染的來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稀釋劑膠水油漆和涂料等;二是新車內的各種配件,比如坐椅材料、防撞填料儀表板等;三是汽車內的飾件材料,如塑料纖維紡織皮革橡膠等。這些物件所散發出來的有害物質,其中相當一部分有較強的致癌作用,對人體肝腎呼吸系統造血器官免疫功能等會造成嚴峻危害。
潛在的危害誰曉得?
200種有害物質高于室內數十倍
提到車內污染,人們可能首先聯想到的是甲醛、微生物等有害物質,但究竟有多少種?似乎沒人清晰。“事實上,乘用車內與室內空氣有害污染物質差不多,但其污染物中的化學成分更復雜。”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副所長徐林說,車內有害物質一般會有200多種,而室內主要有甲醛、二甲苯、板材油漆、膠等10多種有害物質。
“新車內會散發大量甲醛、苯等有害物質,其有害物質比室內的還要強。這些危害既有汽車車身裝飾材料的污染,也有車主購車后新增加的污染物質,比如毛織物、膠等裝飾品。”徐林說,有些購車后放置的物品引起的污染與乘用車內材料污染是兩回事,一旦遇上由于車內空氣質量激發的健康問題投訴糾紛,將很難鑒定。所以,建議用戶在提車的時候作個檢測。此外,許多車主在使用過程中會有誤區,比如長時間保留附著在車內的原始包裝物,認為這樣可以愛護車內裝飾物,其實這么做反而會延長有害氣體釋放的時間。
徐林表示,在出臺這項新舉措前,鹽城當地還從來沒有過汽車銷售商在銷售汽車前作相應的車內空氣質量檢測。當前,全球各國都有,就國內沒有,尤其是在汽車生產和銷售等環節,銷售商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會忽略顧客的要求。固然另一方面,也與國內大多數用戶維權意識不強有關。
懷疑車內空氣質量有問題?
質檢全部辦法幫你作檢測
“200多種有害物質多數為致癌物質,長時間呼吸可以激發各種疾病。”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副所長徐林表示,新車內的真皮裝飾物也會有滋味,你很難辨認這些怪味到底來自真皮還是車配件散發出來的甲醛?所以,最妥帖的辦法還是去做個檢測。可是,用戶應該到哪兒檢測呢?
該所輕工室主任成爾軍表示,國家從出臺這種新標準到真正實施有一個過程。雖然當前市區還沒有專門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檢測機構,但他們有條件、有能力做這種檢測。由于乘用車內空氣質量檢測的方式和原理與室內檢測是一樣的,所以假如有市民需求檢測愛車的空氣質量,可以到他們那里咨詢。
需求提醒的是,室內空氣主要檢測甲醛、總揮發性有機物、苯系物等三種常規檢測,一般狀況下需求支付1000元以上的檢測費用。而該所副所長徐林表示,《指南》出臺后,不可能對200多種有害物質全檢測,要檢測也是檢測其中含量較高的幾種,當前該所正在探究如何能化驗出更多的有害物質,至于車內檢測費用仍在探究中。
活性炭放車里就能解決問題?
不靠譜!最好的“排毒”方法是通風
檢測出車內空氣質量有問題后,應該如何處理?社會上流傳著一種方法是,在車內放置一些能吸附有害氣體的活性炭。對此,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董毛毛認為,這種辦法不靠譜,由于活性炭的“吸毒”能力很有限。
董毛毛表示,活性炭確實具有吸附空氣中有機物質的作用,但現實中市民所使用的活性炭大多放在車廂的角落里,因此活性炭不得不吸附車廂內小范圍環境里的有機物,達不到全面凈化的效果。相比之下,通風興許是最便宜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另外,有專家提出,除了要少用化學合成的香水、空氣清新劑外,駕駛新車的半年時間里應盡量少用空調、多開窗,加速改換車內空氣,釋放有害物質。而在夏天,應盡量幸免高溫暴曬加速車內有機物的揮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