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江蘇汽車網 >> 汽車新聞 >> 車界新聞 |
安全氣囊淪為死亡氣囊 日本制造跌落神壇 |
本文關鍵詞:安全氣囊,車型,三菱
近日,因安全氣囊存在隱患而廣受關注的日本高田公司被曝竄改測試數據,成為繼三菱等日本車企竄改燃效數據之后的又一日本創造業造假丑聞。 無論是作為日本支柱行業的汽車業,還是曾經在 寰球處于領先地位的家電業,或是建造、鋼鐵等助推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行業,日本創造業部門近年來頻現各類違規、造假丑聞或缺點問題, 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質疑。 安全氣囊淪為“死亡氣囊” 汽車安全氣囊的作用,應該是在汽車 產 惹 事變時,最大程度 掩護乘客的生命安全。但現在,卻出現了一款在過去10年間造成超過百人死傷的“死亡氣囊”。如此“奪命殺手”的生產者,便是日本高田公司。截至當前,因搭載高田安全氣囊而在 寰球 規模內召回的汽車數量已達到歷史最高,影響 規模也最為 寬泛。 事件起源于2008年,日本本田汽車作為第一家召回搭載有高田安全氣囊的車企,首輪召回數目僅為4000輛左右。但就在召回半年后,美國一名18歲女孩在一次撞車 事變中,因安全氣囊彈出后所爆發的金屬片劃破頸部動脈而死亡,引起 寰球關注。 爾后,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陸續收到舉報,稱 部分車型載有的高田安全氣囊在彈出時會爆發金屬碎片。對此,本田 宣告 擴充召回規模至超過50萬輛,自此拉開汽車召回事件的序幕。 因為高田是日本最重要的安全氣囊生產商,客戶包含 幾乎全部日系汽車,加之其通過在德國的分公司向通用、寶馬等國際品牌供貨,高田氣囊在 寰球市場占有率高達約20%。這也使得由高田問題氣囊引起的 寰球 規模內汽車召回事件 連續發酵,召回市場包含日本本土、北美、歐洲及中國等,召回規模也不斷 擴充。 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示意,到2019年,高田公司將在美國市場召回近7000萬個問題安全氣囊,是美國歷史上召回規模最大、最復雜的汽車安全召回事件。 但是,高田問題氣囊事件并沒有就此 完畢,而是從 品質問題進一步演變成了造假丑聞。7月19日,第三方“問題氣囊聯合 考查組”發布的 考查 后果顯示,高田安全氣囊在測試中存在數據操縱和竄改的問題,在 品質監測環節,高田公司的工程師故意去掉了 部分測試數據,以 獲得“ 事實”的測試報告。 問題氣囊事件讓高田的企業形象 九霄云外。 固然豐田、本田等日系汽車創造商短期內因技術等問題 無奈棄用高田,但很多歐美品牌已經 損失對高田的信賴,轉用 其余品牌安全氣囊。重壓之下,高田出現巨額虧損。根據財報,截至今年3月的2015財年,高田凈虧損達131億日元(約合1.2億美元),這也是該公司在過去四個財年中第三次出現虧損。 輕型汽車 節儉油耗 省油向來是日系汽車的一大亮點。但是近幾個月來,三菱、鈴木等日本汽車廠商相繼曝出燃油效率數據造假, 轟動 寰球市場。 4月20日,三菱汽車社長相川哲郎召開新聞發布會, 抵賴在四款輕型汽車的燃油效率測試中存在違規操作,以美化排放水平, 波及車輛超過60萬輛。據媒體披露,為 獲得更高的燃油效率,三菱涉嫌在設定輪胎負荷值時 舞弊,以 獲得 有關燃效認證。而存在違規操作的汽車若 承受正規測試,估計油耗將較當前水平添加5%至10%。 5月18日,日本第二大輕型汽車生產商鈴木汽車也 抵賴其在本土銷售的16款車型存在燃效數據造假, 波及車輛總數超過210萬輛。 原來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企業和品牌,當前卻 創痕累累,深陷危機。其實,早在2000年和2004年,三菱就曾兩次因隱瞞車輛缺點記錄和客戶投訴信息被曝光。在長達數十年間,三菱未向日本 疆域交通省報告汽車安全隱患問題,造成多人傷亡,受到 寬泛關注和批判。但 爾后,三菱并沒有 汲取教訓,在一次再一次的丑聞沖擊下,發展至如今瀕臨破產的 窘境。 有 綜合人士認為,低油耗、 便宜格 策略加劇了日本輕型汽車市場的競爭,迫使多家汽車公司在燃效數據和測試 步驟上 逼上梁山,最后演變成 忽視消費者的市場份額 搶奪戰,是 產生上述數據造假丑聞的最 根本原因。 《讀賣新聞》在社論中指出,在競爭對手采納正規 步驟進行行駛測試時,鈴木汽車卻用不同的 步驟得到燃效數據,這種做法有失公平。像鈴木汽車這種優先公司利益、藐視法令的做法應及早扼殺,不然在行車安全上也恐將同樣出現違規 景象, 挾制消費者生命安全。 業績不好造假來湊 歷經三任社長、長達八年的財務造假——乍聽之下,這怎么也不像是一家 占有140年歷史的品牌干出來的事。但事實上,這正是日本東芝 集團在2015年帶給 寰球創造業的震撼丑聞。 日本家電業曾經與汽車業等行業一道, 統率日本經濟走出戰后的頹敗,躋身世界經濟強國之列。但是,隨著中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家電創造業的崛起,日本家電企業在 寰球市場份額被不斷瓜分,業績也日益下滑。加上 本身投資或發展路徑 取舍 舛誤等問題,日本家電企業越來越難以維持曾經的 驕傲。 窘境之下,東芝 取舍了造假。去年7月,獨立第三方 考查委員會發布報告稱,在截至2014年3月的5年間,東芝虛報利潤1518億日元(約合14.3億美元)。受財務造假丑聞影響,2014財年,東芝凈虧損高達378億日元(約合3.6億美元)。 但是,東芝還不是日本唯一一家 產生重大財務舞弊的家電企業。就在東芝事件 產生的四年前,日本醫用 設施及數碼相機創造商奧林巴斯也因曝出財務造假丑聞而 榮譽掃地。該公司在2011年底 宣告,此前20年間都在以做假賬的 模式 覆蓋投資虧損,總額高達13億美元。 東芝和奧林巴斯的財務丑聞反映了日本企業文化中“一言堂”的 弊病和內部監管的嚴峻失靈。以東芝為例,有專家指出,其監事會已被“內部化”,很難 施展審計監察職能,權力的過于集中方便 構成個人對企業的操縱。 日本企業文化強調 群體主義和領導權威。在“忠孝”和“等級”面前,高層管理者代表了公司,讓公司成為了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天下。 固然股東大會選出了董事會和監事會, 構成內部制衡 構造,但在大多數日本企業中,管理層的共識是“千萬不能質疑大老板”,董事會制衡 施展零作用。而在企業內部管理失效的情況下,企業對外披露信息的 實在性便 無奈得到 保障。 日本創造業 群體跳水 至此,近年來被曝光的日本創造業丑聞還沒有 完畢。今年6月,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 宣告,該 集團下屬的神鋼不銹鋼鋼絲公司為減少次品數量,在過去超過9年的 工夫里,竄改不銹鋼鋼絲的拉伸強度試驗數據,將不合格產品作為合格產品發貨。 2008年,這家日本大型鋼鐵企業也曾因旗下一家子公司在鋼材發貨前未進行日本工業規格規定的 有關測試,而曝出違規丑聞。 不僅如此,日本建造業也在去年曝出業內近年來最大丑聞。2015年10月,日本三井不動產 集團銷售的橫濱市都筑區一幢公寓樓 產生 歪斜。在 考查后發現,在 支撐大樓的地樁中,有至少8根沒打進足夠深的 鞏固地層中。而作為該項 目標下游承包商、負責打地樁的日本建造業龍頭企業旭化成建材公司在施工時偷工減料,甚至在施工前就竄改了固定地樁的混凝土用量、地盤強度等數據 材料。 旭化成在日本建造業中 堪稱是“名門望族”,其 參加建設的公寓樓、商業樓、醫院等建造遍布日本全國。丑聞曝光后,連其社長前田富弘都不敢打包票在 其余 名目中不存在數據造假,可見日本房地產業監管存在 碩大 漏洞。而丑聞的曝光,也令日本建造業神話崩塌。 日本創造業的 群體跳水,反映了日本創造業當前正在 遭逢轉型期的 難堪和試圖“再崛起”的無奈。在夾縫中,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品牌急于求成或 覆蓋下滑業績,是導致日本創造業近年來丑聞不斷的 起源。而如今,“安倍經濟學”舊三支箭幾近失效、新三支箭 象征不明,日本引 認為傲的創造業 畢竟何時 威力爬出“泥沼”仍前景難料。 |
上一篇:紳寶SUV雙子星風靡車市的“四大必殺技
|
想便宜點買汽車嗎?參加江蘇汽車網組織的汽車團購行動吧,發揮集體的力量,一起來砍價。4S店提供包車接送,最主要的是提供您心動的價格,呵呵,還不報名去!GO >> |
![]() |
百度中 安全氣囊淪為死亡氣囊 日本制造跌落神壇 相關內容 |
![]() |
Google搜索中 安全氣囊淪為死亡氣囊 日本制造跌落神壇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