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汽車借殼上市失敗:20億美元收購叫停,年內多次高喊“復工復產”

9月10日,威馬汽車在其官方發文稱,經過深思熟慮,其自愿終止與Apollo出行在港交所的RTO(反向收購上市)進程。目前威馬汽車仍是Apollo出行的重要股東,未來將繼續支持Apollo出行的發展。

根據Apollo出行(00860.HK)于9月8日發布的公告,終止收購事項的原因主要涵蓋全球市況動蕩、金融市場氛圍持續不確定以及疫情后短期經濟復蘇等。兩份公告共同宣告了威馬汽車借殼上市失敗。
借殼上市,威馬“像牲口一樣活下去”
今年1月12日,Apollo出行宣布將以近20.2億美元(約合158.5億港元)的價格收購威馬汽車子公司,并以每股0.55港元、配發288億股的方式進行結算。在完成此次收購后,威馬汽車將持有311億股Apollo出行股份,持股比例達到68.26%。此舉被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是威馬汽車借殼Apollo出行赴港上市的“搏命”之舉。同日,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在分享了一則視頻,其中一句臺詞為,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
而據財聯社本日(9月10日)報道,有接近威馬汽車的業內人士表示,沈暉本人已不在國內。
很難想象,三年前風頭無兩的造車企業會陷入掙扎著“活下去”的困境。
回溯時光至2018年,異軍突起的威馬汽車一度成為“資本寵兒”,自成立以來累計完成12輪融資,已公布額度的融資規模累計達到350億元,上海國資投資平臺、上汽集團、騰訊投資、百度、紅杉中國、紅塔集團等數十家企業及機構參投。
與“蔚小理”一開始的代工模式不同,威馬汽車選擇了自建工廠的道路,在浙江溫州和湖北黃岡先后建立兩座生產基地,總產能達到25萬輛。2018年3月,首批威馬EX5(配置|詢價)量產車在溫州試裝下線,威馬汽車位于溫州甌江口的生產基地也成為國內造車新勢力中首個自主建成投產的智能化整車工廠。
2019年,威馬汽車以16876輛的交付量位居造車新勢力第二,僅次于蔚來的20565輛;首款車型EX5共交付16810輛(上險數),居于當年造車新勢力單車交付量之首。
面對巨額虧損、銷量掉隊,仍喊“復工復查”
然而自2019年9月起,多次發生的自燃事件將威馬汽車拖入輿論漩渦之中。9月23日,一輛威馬EX5于溫州某公路旁發生起火,導致整車燃燒;一年后的2020年10月,在福建及北京兩地發生了三起威馬電動車著火事件,再度引發廣泛關注。
在緊急召回1282輛威馬EX5后,威馬又因為隨之而來的“鎖電”傳聞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甚至登上315晚會。
2020年開始,威馬汽車交付量漸顯掉隊之勢,當年累計交付22495輛,在造車新勢力中位居第四;2021年,威馬汽車以44157輛的交付量位列第五,較排名第四的哪吒汽車少2.5萬輛。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威馬汽車僅交付29450輛,同比下降33.3%,與“蔚小理”徹底脫節。
與此同時,高額的研發、生產成本源源不斷地消耗著威馬汽車的資金。根據威馬汽車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其在2019-2021年,分別實現營收17.62億元、26.71億元、47.42億元,同期虧損金額分別達到41.45億元、50.84億元、82.06億元,三年累計實現經調整凈虧損約136.32億元。截至2022年3月31日,威馬汽車賬面剩余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6.78億元,較2021年末進一步減少。
2022年下半年,威馬汽車頻頻傳出工廠停產、降薪裁員、拖欠供應商賬款等消息。
11月下旬,一封疑似威馬內部信在網絡流傳。該文件表示,為了應對資金壓力,公司管理層帶頭主動降薪一半,同時對公司整體運營費用進行精簡,將通過一系列財務措施降低運營成本。
具體措施為,“M4及以上級別管理者主動降薪,發放50%的基本工資;其他員工發放70%的基本工資;調整公司發薪日,從次月8日發放上月工資調整為次月25日發放上月工資;本年度不再發放額外獎金(第13薪)、留任獎金(第14薪)及年終獎,暫停發放購車補貼。”
2023年以來,威馬汽車曾多次通過公開渠道發聲,在經歷疫情導致的重大影響后,其正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全力開展復工復產。
然而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威馬汽車的投訴越來越多,門店關停導致的維保承諾不兌現、售后不解決問題、APP無法使用、維修找不到配件。。。。。。多次高喊“復工復產”的威馬汽車,還能走出泥潭嗎?

免責聲明:凡標注轉載/編譯字樣內容并非本站原創,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