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江蘇汽車網 >> 自駕游 >> 無錫周邊自駕游 >> 蠡園風景區自駕游 |
蠡園風景區自駕游 |
省份:江蘇旅游景點 城市:無錫旅游景點 蠡園,離無錫市區10公里,座落在蠡湖北岸的青祁村,面積8.2公頃,水面占3.5公頃。園以湖名,湖因園勝,曲岸枕水,秀麗明媚。錯落在綠樹花影中的亭廊橋榭,散發出水鄉園林的特有風姿。 民國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此建“青祁八景”。1927年,同村民族工商界人士王禹卿“慨慕范大夫蠡之為人”而興建蠡園。1930年,當地小陳巷人陳梅芳,在上海經營致富,緊靠蠡園建漁莊。1952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將兩園合并,以蠡園為名開放。1987年又建新區“層波疊影”。1996年,又以范蠡西施為題,布置了“吳越爭霸、西施浣紗、小榭沉魚、范蠡制陶”等小景。 蠡園門頭和百花山房 蠡園大門,古樸端莊,保留了原來漁莊的風格,上立磚刻“蠡園”兩字。內有面闊三間,進深九架的敞廳。從正門入室,進暗廊、月洞,穿過假山屏障,景色豁然開朗。 只見修竹土崗,自成一塢,塢中有建于1930年的“百花山房”,面闊五間,雕花門窗。房后有長廊,名“浣芳”,布置“范蠡西施故事”的畫廊,有“夷光出世、溪畔浣紗、范蠡用計、勾踐獻美、吳王驕淫、伍員被害、越國滅吳、范蠡隱退、泛舟五湖、經商制陶”等10幅畫面。廊端接小亭,名“思越”,內有西施、鄭旦蠟像。循徑向前,有1985年建成的“濯錦”茶樓,兩層三開間。在此透過湖水遠望,雪浪的煙綠,漆塘的山崗,長廣的溪水構成美景。 四季亭 四季亭建于1954年。四亭造型完全相同,一律黃頂紅柱,三面置有坐檻靠背,棟梁間彩繪四季花卉。春亭旁種梅花,夏亭旁種夾竹桃,秋亭旁栽桂花,冬亭旁種臘梅。
南堤春曉 四季亭南,沿湖筑大堤半圍,陽春三月,堤上300余株垂柳,柳枝飄曳,400余株桃花競相吐艷。一湖碧水,數峰青山,分外妖嬈。長堤西南角臨湖屹立六角亭,綠瓦紅柱,亭內12根楞木上雕有60只金鳳凰,每5只鳳凰由一條龍率領。正中繪以雙龍戲珠,故俗呼“龍風亭”。亭上懸“月波平眺”額,亭旁有游船碼頭,通黿頭渚風景區。
在長廊東端,通過延伸入蠡湖50米長的涵洞平橋,有建于1935年的亭式水榭,題額“晴紅煙綠”。水榭呈長方形,飛檐翹角,頂鋪金色琉璃,游人可憑欄觀賞蠡湖全景。九十年代,原蠡園園主王亢元出資修榭,照壁間置“西施醉舞、湖上泛舟”的紫陶壁畫。水榭東隔水處,有小巧玲瓏的“凝春塔”。小塔五層八角,紅磚青瓦。水榭映塔,成為蠡園的標志佳景。 長廊盡處,設六角月洞門,通蠡園老區一角。一泓清碧的池水,四周廣植梧桐、冬青、香樟。對面西式小洋房,沿岸有荷葉亭、翠蔭小亭、貼水小橋,曲曲彎彎通向東部區。 層波疊影即蠡園東部新區,建成于1982年,面積為3公頃,水面占1.1公頃。西側沿原來的假山群,用湖石和黃石疊成一大片假山余脈,以石徑延伸入魚磯半島。磯上立西施浣紗像。魚磯和長廊中間建有同假山連成一氣的“邀魚軒”,朱屺瞻書額。軒前臨水置平臺,可覽東部全景。 春秋閣西,池中有堤,上有拱橋,名“映月”。西北有亭,六柱圓頂,上嵌紫陶碎片,閃閃有光。北有小河,上架拱橋,橋上建卷棚式屋三楹,名水淼亭,中有漏窗觀景。 假山群在蠡園入口和“層波疊影”之間。一大片湖石堆疊而成的奇峰,嶙峋多姿,氣勢不凡。一條石徑,盤旋曲折,忽高忽低,忽寬忽狹,忽明忽暗。置身其間,聞聲不見人,可望不可即,如入迷宮。假山都以“云”字為題,有“云窩、云腳、穿云、朵云、盤云、歸云、留云”之名。高12米的歸云峰為假山群峰之巔。游人聚立其上,極似寺廟中的大壁塑——山海佛像圖。 假山之南,有池水縈繞,其中停泊著一艘建于1930年的“蓮舫”。碧波與假山間有古軒。向南有“洗耳泉”,泉井徑米許,狀如耳孔,周圍湖石疊成耳廊狀。泉西,有數十株丹桂,題稱“桂林天香”。 1995年國家郵電部發行的《太湖·蠡湖煙綠》和1996年朝鮮發行的《太湖》郵票,都將蠡園作為其主景。郵票被譽稱“國家名片”,上述兩枚郵票的發行,更使蠡園遐邇聞名。 傳說 勾踐稱霸后,范蠡深知句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決計激流勇退,就辭官歸隱 至齊國。他善于經營,竟然治產至千萬。齊人尊他為賢人,請他為齊相。任齊相不久,范蠡又棄官散財,移居定陶,在定陶經商又積財千萬,成了大富翁,號陶朱公。 范蠡不是吳國人,但他在無錫卻留下不少傳說。相傳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范蠡與西施隱居于此,泛舟湖上,故名蠡湖。蠡園因地處蠡湖之濱而得名。在無錫還有好多地名與范蠡有關,如蠡河、蠡橋、蠡園、罵蠡港橋等。在太湖邊上的老百姓口頭中至今還流傳著這樣兩句民謠:"種竹養魚千倍利,感謝西施和范蠡。" 蠡園,離無錫市區10公里,座落在蠡湖北岸的青祁村,面積8.2公頃,水面占3.5公頃。園以湖名,湖因園勝,曲岸枕水,秀麗明媚。錯落在綠樹花影中的亭廊橋榭,散發出水鄉園林的特有風姿。民國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此建“青祁八景”。1927年,同村民族工商界人士王禹卿“慨慕范大夫蠡之為人”而興建蠡園。1930年,當地小陳巷人陳梅芳,在上海經營致富,緊靠蠡園建漁莊。1952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將兩園合并,以蠡園為名開放。1987年又建新區“層波疊影”。1996年,又以范蠡西施為題,布置了“吳越爭霸、西施浣紗、小榭沉魚、范蠡制陶”等小景。 蠡園門頭和百花山房 蠡園大門,古樸端莊,保留了原來漁莊的風格,上立磚刻“蠡園”兩字。內有面闊三間,進深九架的敞廳。從正門入室,進暗廊、月洞,穿過假山屏障,景色豁然開朗。 只見修竹土崗,自成一塢,塢中有建于1930年的“百花山房”,面闊五間,雕花門窗。房后有長廊,名“浣芳”,布置“范蠡西施故事”的畫廊,有“夷光出世、溪畔浣紗、范蠡用計、勾踐獻美、吳王驕淫、伍員被害、越國滅吳、范蠡隱退、泛舟五湖、經商制陶”等10幅畫面。廊端接小亭,名“思越”,內有西施、鄭旦蠟像。循徑向前,有1985年建成的“濯錦”茶樓,兩層三開間。在此透過湖水遠望,雪浪的煙綠,漆塘的山崗,長廣的溪水構成美景。 四季亭 四季亭建于1954年。四亭造型完全相同,一律黃頂紅柱,三面置有坐檻靠背,棟梁間彩繪四季花卉。春亭旁種梅花,夏亭旁種夾竹桃,秋亭旁栽桂花,冬亭旁種臘梅。
南堤春曉 四季亭南,沿湖筑大堤半圍,陽春三月,堤上300余株垂柳,柳枝飄曳,400余株桃花競相吐艷。一湖碧水,數峰青山,分外妖嬈。長堤西南角臨湖屹立六角亭,綠瓦紅柱,亭內12根楞木上雕有60只金鳳凰,每5只鳳凰由一條龍率領。正中繪以雙龍戲珠,故俗呼“龍風亭”。亭上懸“月波平眺”額,亭旁有游船碼頭,通黿頭渚風景區。
在長廊東端,通過延伸入蠡湖50米長的涵洞平橋,有建于1935年的亭式水榭,題額“晴紅煙綠”。水榭呈長方形,飛檐翹角,頂鋪金色琉璃,游人可憑欄觀賞蠡湖全景。九十年代,原蠡園園主王亢元出資修榭,照壁間置“西施醉舞、湖上泛舟”的紫陶壁畫。水榭東隔水處,有小巧玲瓏的“凝春塔”。小塔五層八角,紅磚青瓦。水榭映塔,成為蠡園的標志佳景。 長廊盡處,設六角月洞門,通蠡園老區一角。一泓清碧的池水,四周廣植梧桐、冬青、香樟。對面西式小洋房,沿岸有荷葉亭、翠蔭小亭、貼水小橋,曲曲彎彎通向東部區。 層波疊影即蠡園東部新區,建成于1982年,面積為3公頃,水面占1.1公頃。西側沿原來的假山群,用湖石和黃石疊成一大片假山余脈,以石徑延伸入魚磯半島。磯上立西施浣紗像。魚磯和長廊中間建有同假山連成一氣的“邀魚軒”,朱屺瞻書額。軒前臨水置平臺,可覽東部全景。 春秋閣西,池中有堤,上有拱橋,名“映月”。西北有亭,六柱圓頂,上嵌紫陶碎片,閃閃有光。北有小河,上架拱橋,橋上建卷棚式屋三楹,名水淼亭,中有漏窗觀景。 假山群在蠡園入口和“層波疊影”之間。一大片湖石堆疊而成的奇峰,嶙峋多姿,氣勢不凡。一條石徑,盤旋曲折,忽高忽低,忽寬忽狹,忽明忽暗。置身其間,聞聲不見人,可望不可即,如入迷宮。假山都以“云”字為題,有“云窩、云腳、穿云、朵云、盤云、歸云、留云”之名。高12米的歸云峰為假山群峰之巔。游人聚立其上,極似寺廟中的大壁塑——山海佛像圖。 假山之南,有池水縈繞,其中停泊著一艘建于1930年的“蓮舫”。碧波與假山間有古軒。向南有“洗耳泉”,泉井徑米許,狀如耳孔,周圍湖石疊成耳廊狀。泉西,有數十株丹桂,題稱“桂林天香”。 1995年國家郵電部發行的《太湖·蠡湖煙綠》和1996年朝鮮發行的《太湖》郵票,都將蠡園作為其主景。郵票被譽稱“國家名片”,上述兩枚郵票的發行,更使蠡園遐邇聞名。 傳說 勾踐稱霸后,范蠡深知句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決計激流勇退,就辭官歸隱 至齊國。他善于經營,竟然治產至千萬。齊人尊他為賢人,請他為齊相。任齊相不久,范蠡又棄官散財,移居定陶,在定陶經商又積財千萬,成了大富翁,號陶朱公。 范蠡不是吳國人,但他在無錫卻留下不少傳說。相傳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范蠡與西施隱居于此,泛舟湖上,故名蠡湖。蠡園因地處蠡湖之濱而得名。在無錫還有好多地名與范蠡有關,如蠡河、蠡橋、蠡園、罵蠡港橋等。在太湖邊上的老百姓口頭中至今還流傳著這樣兩句民謠:"種竹養魚千倍利,感謝西施和范蠡。" |
上一無錫景點:吳文化公園(無錫民俗村)
下一無錫景點:靈山大佛景區 |
想便宜點買汽車嗎?參加江蘇汽車網組織的汽車團購行動吧,發揮集體的力量,一起來砍價。4S店提供包車接送,最主要的是提供您心動的價格,呵呵,還不報名去!GO >> |
![]() |
百度中 蠡園風景區 相關內容 |
![]() |
Google搜索中 蠡園風景區 相關內容 |
![]() |
Sogou搜索中 蠡園風景區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