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江蘇汽車網 >> 汽車新聞 >> 車界新聞 |
汽車高管的下一站是互聯網造車嗎 |
上汽 集團副總裁張海亮 離任了,和丁磊那時一樣,互聯網企業或成為其下一站。3月11日,有媒體報導張海亮或充當特斯拉中國“救火隊員”的角色。3月14日, 信息稱,和丁磊那時一樣,他去了樂視。 “樂視 確切有新管理層人士加盟,但并不是張海亮,”樂視 有關人士向記者 示意,該新管理層人士在即將到來“316樂視車聯網”發布會上正式亮相。 樂視的 否定給特斯拉留下了一絲 設想空間。 固然均為汽車行業的新 權勢,但在對傳統汽車業高管的態度上,特斯拉與樂視出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從丁磊、呂征宇等管理層一系列汽車人的加入,以及與阿斯頓•馬丁、 馳騁等傳統汽車巨頭汽車的合作,樂視造車 盼望通過傳統汽車創造業的 謹嚴背書,與互聯網為代表的商業模式 聯合,打造新生態。 “我們不重要做硬件,但 即便比拼硬件,我們也不差。”丁磊 承受記者采訪時 示意。 而特斯拉自進入中國,就 取舍了一條與汽車行業 幾乎不相交的發展路徑,但 成就并不盡如人意。“其實,特斯拉急需傳統汽車行業的專業人士加盟,理順其在中國市場的 策略布局,”一位汽車行業 綜合人士 示意,在本輪電動車布局中,特斯拉在中國算是“起大早趕晚集”了。 2013年特斯拉開始在中國市場 構建展廳,并通過鄭順景、沈琪等一系列“賓利系”經銷商打造 了特斯拉“中國豪華車新貴”形象。 爾后,“蘋果系”吳碧瑄等多位高管加盟,試圖打造“車界蘋果”。再后來,因為銷量難盡人意,特斯拉中國管理層再次更迭, 管理充電樁 部分的朱曉彤臨危 授命,從 根底設施 動手, 困苦扭轉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 難堪局面。 通過 頻繁更迭,特斯拉 間隔主流汽車企業的愿景漸行漸遠。美國科技博客TechCrunch的 綜合認為,“對于一家汽車公司來說,中國絕不是業余演出之地,而應該成為重要秀場。為了成為 寰球第一大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 不僅需求具備優于比亞迪[報價 4S店]等本土廠商的競爭力,還 該當在中國本土實現超過比亞迪的銷量,需求輕易擊敗它們。”
那么,問題來了,特斯拉憑什么 可以做到?且 不管充電、 根底設施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的 打破,僅從政府公關、與主流汽車企業的合作、以及供給商、渠道等產業鏈建設等體系 威力而言,特斯拉都需求有中國汽車企業從業 教訓的高管們“力挽狂瀾”。
也是 因此,“丁磊張海亮們”成了特斯拉的最佳 取舍。于是,有了一次再一次的擦肩而過。2015年6月,前上汽 集團副總裁、上海通用總經理、前上海市浦東新區副區長丁磊回歸汽車業,傳言去處便是特斯拉。但是, 伴隨丁磊高調加盟樂視,傳言自破。 這無疑是樂視的幸事,而特斯拉的關注度也 因此被甩了好幾條街。進入中國之時,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對中國寄托厚望,但因為兩年未能 實現預期,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已經錯過最初進入市場最有利 機會。 數據顯示,2014年在中國銷量僅為3500輛,2015年3月在中國裁員約30%。在2015年三季度,特斯拉在中國銷售電動車3025輛,而此前曾定下1萬輛的年度 指標,最后未能達到。 因此,馬斯克調整了2016年的銷量,今年特斯拉 惟獨求銷售5000輛汽車就 實現 使命了。 今年對于特斯拉在中國的發展尤為重要。上半年,特斯拉走量車型Model 3即將登陸中國市場,而SUV車型Model X已經 宣告中國區報價。來自TechCrunch 綜合認為,2016年可能成為特斯拉在中國的“ 旗號年份”。 此時,以樂視、特斯拉為代表的互聯網造車、硅谷造車企業,需求加快融入中國汽車產業。“這是特斯拉早就應該 實現、但至今也沒有開始的 要害一步。”上述汽車行業 綜合人士 示意,特斯拉在用人思路尤其是在中國區負責人的選人思路上向來 體現得非常強勢,管理層在行業資源、 資格難以hold住,是特斯拉未能把最初“高大上”的品牌形象和大量擁躉,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市場 快捷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甚至直接使其在國內陷入了各種水土不服的境地。 丁磊已經錯過了,張海亮還有一線 盼望。但是來自特斯拉的聲音顯示,他們并沒有對這位車界大腕兒賦予足夠 重視和吸引力。記者認為,無論是丁磊還是張海亮,對于特斯拉或者互聯網造車企業來說,都是至寶。 |
上一篇:車輛合格證投訴激增調查:誰該為新車無法上牌買單
|
想便宜點買汽車嗎?參加江蘇汽車網組織的汽車團購行動吧,發揮集體的力量,一起來砍價。4S店提供包車接送,最主要的是提供您心動的價格,呵呵,還不報名去!GO >> |
![]() |
百度中 汽車高管的下一站是互聯網造車嗎 相關內容 |
![]() |
Google搜索中 汽車高管的下一站是互聯網造車嗎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