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失敗但小米卻大獲成功 外媒道出了背后原因
幾年前,關于蘋果進軍汽車行業的傳聞曾引起廣泛關注,外界猜測這家科技巨頭可能與現代、起亞、保時捷、比亞迪[報價 4S店]、豐田等車企展開合作。然而,2024年初,有消息稱蘋果正式終止造車項目,大約600名員工或被裁撤,或被調往公司其他部門。

盡管“iCar”最終未能問世,但蘋果的競爭對手之一——小米,已成功將自己的電動車推向市場。自2024年3月上市以來,小米SU7在中國的銷量已達13.5萬輛,成為新能源市場的一匹黑馬。
相比單一設備,如今的科技公司更傾向于打造完整的生態體系。無論是iPhone與Mac的協同工作,還是Galaxy手機與三星電視的無縫連接,生態系統已成為提升用戶體驗的重要一環。汽車也不例外,如今消費者在選購新車時,CarPlay和Android Auto的支持已成關鍵考量因素。

在外媒Carscoops看來,小米能在短時間內成功推出SU7,離不開中國強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國內電動車行業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政策扶持,供應鏈高度本土化。
小米與全球領先的電池制造商比亞迪、寧德時代達成合作,并在前期獲得了北汽的支持,使得SU7的生產和交付效率大幅提升。
目前,小米汽車[報價 4S店]的第二款車型——YU7已在規劃之中,同時新工廠也在建設當中,小米的造車版圖正快速擴張。
盡管小米SU7取得了亮眼的銷量,但競爭仍然激烈。國內不僅有華為牽手多家車企強勢入局,國際市場上,特斯拉、奔馳、寶馬等品牌也在加碼新能源領域。
不過,小米SU7在價格和技術上具備強大競爭力。售價僅3萬美元起的SU7,不僅外觀酷似保時捷,智能化體驗也處于行業領先水平。有趣的是,自SU7上市以來,保時捷在中國的銷量已下降30%。

免責聲明:凡標注轉載/編譯字樣內容并非本站原創,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