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十大忽悠您中招了嗎 業內人士來揭秘
第一大忽悠:延時交車
消費案例:交完訂金沒下文,四個月提不到車
去年,陳小姐在福州倉山一家汽車4S店買車,工作人員口頭承諾一個月左右就可提車,陳小姐當場預交了兩萬元訂金。可是等足了四個月還未接到通知“如果不是打電話去詢問,我真懷疑這家經銷商已經關門閉業了”。最后,該經銷商才口頭告知由于供貨計劃原因,陳小姐“可能”還要推遲一個月才能拿到車。至于具體時間,經銷商拒絕通過協議明確承諾。
點評:購車合同要事無巨細。從明確購買汽車的牌子、產,地、制造商、型號、批號、配置、選裝設備,到交車時間都要一一約定,最好再加上逾期交車的違約條例。
第二大忽悠:捆綁銷售
消費案例:如果你不買精品,起碼等上五個月
朱先生一直關注剛剛上市的某熱門車,經銷商以產能不足、訂單過多等種種理由,表示提車起碼得等上5個月左右。“如果想要馬上提車,您得多加一萬元的精品”,這是在經過再三商量后,朱先生被告知的一句話,最終朱先生一跺腳多加了一萬元精品提車。
點評:我們在這兒奉勸您,買車的時候千萬保持冷靜,不必要的精品能省則省。尤其是對熱銷的新款車型不妨等上幾個月,這樣不僅能省錢,還可以通過這段時間,觀察一下市場上對該車型性能的使用評價。
第三大忽悠:降價賠償
消費案例:掏了錢,補不補償不是你說了算
看著經銷商打出了“降價補償”的大旗,舉棋不定的吳小姐狠狠心買了車,并約定如果半年內該車降價了經銷商就將差價如數奉還。可不到半個月,這車就降價了一萬多元。吳小姐找到經銷商要求補償,得到冷冷的一句話:“我們說的是如果廠商降價,我們才補償給你,現在價格便宜只是我們在讓利促銷,不算降價,當然不能給你補償。”
點評:“降價”與“讓利”是經銷商最喜歡玩的文字游戲。總之還是那句話,別輕信經銷商的口頭承諾。再遇到“降價補償”,咱還是來個書面協議,把“降價”條件一一羅列,也把補償辦法一一注明。
第四大忽悠:暗賣水貨
消費案例:剛買兩個月的進口車一路冒黑煙
從事IT工作的黃先生告訴我們,前陣子他買了輛進口車,結果才開了兩個多月,愛車竟成了一輛加了油卻無法提速、上坡時排氣管冒黑煙的“問題車”。他找經銷商理論,卻被告知:“你這是水貨車,在中國既無配件也不保修。”由于當時經銷商答應購車時便宜4.8萬元,但不開發票,結果搞得黃先生有苦無處訴。
點評:購車過程要做到兩點注意:"水貨車"行車電腦所顯示的多為德文、法文或中東地區的阿拉伯文,一般不會有中文說明書和保修手冊;千萬別為了圖一點小便宜而放棄發票、保修手冊等重要購物憑證。
第五大忽悠:舊車新賣
消費案例:剛到手的車,剎車片快磨光了
李先生去年年底在福州紫陽二手車市場買了一臺小轎車,里程表上顯示0公里。結果后來在一次維修中,工作人員說那車的剎車片快磨光了,起碼跑了4萬公里。隨后,李先生去和經銷商理論,得到的答案卻是"不知道這回事"。
黃先生的情況和李先生的有些相似。前陣子他在二化附近買了輛SUV,本打算給愛車換個炫點的輪轂。結果,不換不知道,一換嚇一跳,換輪轂的朋友告訴他,這車子起碼已經跑了四千多公里了。
點評:識別新車做到"兩看"。一看剎車片,零公里新車的剎車片,是完全沒有磨損的。二看"跑冒滴漏",所謂"跑冒滴漏",是指車子行駛了一段里程,可能出現的漏油、漏水、漏氣等現象。
第六大忽悠:只修不退
消費案例:發動機壞了為啥只換個殼
家住福清的林先生去年購買了一部轎車,跑了1.9萬公里發動機就壞了。他到4S店要求退貨,卻被告知只能換一個機殼。
點評:消費者買車尤其要注意購車合同,除常規條例外,最好補充如出現發動機等部件的質量問題應予更換車輛。
第七大忽悠:不停地修
消費案例:剛買9個多月的新車幾乎修了個遍
黃先生去年在白湖亭買了輛轎車,9個月內一直在不停地維修。儀表盤、車窗升降器、轉向燈、車門拉手、電箱、水箱都換過了。黃先生說:"去年8月,因為水箱問題我向12315投訴,在他們的協調下4S店兩天內修好了,但是修完后,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更嚴重了,到現在車子還在修。"
點評:保修期內車輛出現問題,應及時向4S店或維修站反映,遇到"需觀察一段時間"等情況,一定要盡可能在保修期內解決問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自費維修。
第八大忽悠:只換不修
消費案例:汽修技工變成了“換件工”
上周張先生車子的兩個大燈進了水,商家說不能修得換新的。可是,隨后在一次洗車過程中,兩個大燈又進水了,這次商家的答案卻是:"可以幫忙吹干。"張先生感到很疑惑,為什么明明可以吹干的,上次還要更換兩個燈,多花了1000多元呢?
點評:因為如果只是維修的話,維修廠賺的利潤就不會很大,所以一般維修廠就會以零件損壞的理由要求車主更換配件,或者直接說明只換不修。遇到這種情況,您不妨問一句:"為什么上次保修的時候,你就可以修呢?"
第九大忽悠:以次充好
消費案例:不是原廠配件,車價降3萬
因為事故陳女士經歷了一次大修,不久后陳女士想要換車,于是駕車到汽車中介進行評估,卻被告知包括引擎蓋、大燈在內的許多配件都不是原廠的,車價也因此下降了3萬元。為此陳女士聯系了4S店,卻被告知該品牌所有的更換配件都是這樣的。
點評:在維修投訴的案件中,以次充好、以假當真的情況是最嚴重的。車子在接受維修的時候,最好帶上一名對車精通的朋友,監督商家所換的配件是否是原廠的。另外,如果是在4S店內維修有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現場把更換的配件與店內新車進行對比,如果是一樣的就可放心了。
第十大忽悠:小題大做
消費案例:“火花塞”出毛病升級成“中修”
彭先生的愛車因為火花塞的問題進廠修理,技師在觀察了汽車排氣管后,竟稱這輛車一定要來個中修,活塞環和氣門都一定要換,需要2000多元。
點評:面對“小題大做”要勇于說不。同樣的品牌,在售后服務上都是聯網的,您不妨到另外一家4S店去了解一下,或許就可以省下不少費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