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田大眾這些車物美價廉,為啥偏偏不賣給中國人?
如今國內(nèi)市面上價格在8萬、5萬甚至更低價位的車,多數(shù)是自主品牌的入門轎車或是微面,如果想在這個價位落地一臺合資品牌車型,雖然不是說絕對不行,但十分勉強,且可供選擇的車型也非常少。
這時有人就說,像豐田本田大眾這些大品牌在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或地區(qū)不是有很多低端入門車嗎?為什么不引入中國國產(chǎn)銷售賺個盆滿缽滿呢?今天就來給大家解答這個疑惑。
本田-BR-V
本田BR-V:名義上是定位比繽智和XR-V更低的7座緊湊型“SUV”,實則更像寶駿[報價 4S店]730那樣的MPV,主銷東南[報價 4S店]亞、印度和非洲市場。BR-V搭載1.5L自吸引擎,但不是地球夢系列,匹配6速手動或CVT變速箱,全系均為前驅(qū)。
BR-V最大的優(yōu)點當然是本田一貫的燃油經(jīng)濟性和可靠耐用性,且空間利用率高,第三排乘坐相對舒適,這也是其相比國內(nèi)自主品牌同類產(chǎn)品最大的優(yōu)勢。劣勢則在于BR-V仍采用本田上一套設計語言,主觀高級感、配置和用料明顯不如自主品牌車型,這就顯然不對國人胃口了。

所以從客觀產(chǎn)品力上講,BR-V作為一臺拉人載貨的工具車十分優(yōu)秀,也很適合中國用戶。然而,從中國用戶的普遍追求車廂豪華感和豐富配置的主觀喜好看,BR-V顯然不是寶駿730這種自主車型的對手,但以目前本田在中國的本土化水平看,想把BR-V做成國人喜歡的樣子并不難。

豐田-Rush
豐田Rush:基于老一輩國人很熟悉的5座緊湊型SUV大發(fā)特銳打造而來,Rush可理解為加長版的7座特銳,其搭載豐田的1.5L自吸引擎,變速箱為5速手動和4速自動。值得一提的是,Rush采用后輪驅(qū)動,并擁有跨界越野包圍套件,可適當走走爛路。

Rush的定位類似國內(nèi)的五菱宏光S3或長安[報價 4S店]歐尚X70A,用途上更注重載貨而不是拉人。Rush在可靠耐用性和燃油經(jīng)濟性同樣優(yōu)于自主品牌同類產(chǎn)品,但和BR-V一樣,其豪華感、用料、配置相比自主品牌同類車型都沒有優(yōu)勢。而且Rush在設計上不太符合國人的審美,就算怎么本土化改進,也還是“四不像”,因此Rush若是引入國內(nèi),能否有市場不好說。

大眾-Gol
大眾Gol:這款車的老款曾在上汽大眾[報價 4S店]短暫投產(chǎn),沒錯,就是高爾,老一輩車迷應該認識。Gol是大眾專供拉美市場的小型兩廂車,搭載1.6L自吸引擎,定位在Polo之下,且主推三門版和手動擋型號,售價很低,在巴西堪稱國民車。
老款高爾在國內(nèi)的失敗已經(jīng)表明,國人對兩廂車和三門版車型的接受度不高,到今天依然如此,更別說當年了。而且Gol的尺寸和空間實在太小,完全不符合國人對一臺車外觀霸氣感和后排寬敞空間的需求,所以Gol完全不適合中國市場。
從剛才三款車的介紹我們能看出,這些海外低端入門車的主銷市場都是生產(chǎn)力落后、居民平均收入不高的欠發(fā)達地區(qū),那里的人買車解決的是有無的剛需問題,因此車子不需要做得太精致,配置不用高,最重要是省油、便宜、可靠,而上面幾款代表車型都契合當?shù)厝诵枨螅虼嗽诋數(shù)責徜N。
豐田-Innova
而且自主品牌和海外品牌在中國的發(fā)展重心顯然不同。海外品牌主打10萬以上的中高端車市場,而自主品牌起家開始就耕耘10萬左右和以內(nèi)的入門車型。故十多年來,也就逐漸形成了各自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級別市場,自主品牌如今想打入海外品牌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內(nèi)20萬以上市場很難,同理,海外品牌想在自主品牌統(tǒng)治的入門市場插一腳也不容易。
真不一定,海外品牌真想把這些低端入門車有引入中國也不是不可能,畢竟它們有著成熟的供應鏈體系,以及強大的研發(fā)和本土化設計團隊,把這些“廉價車”改成中國人喜歡的“高級”樣子也不是不可能。就算價格相比自主品牌沒優(yōu)勢,但依靠更強的機械素質(zhì),還是會有不少人愿意為其買單的。
東風日產(chǎn)-驪威
此外,這些海外品牌低端入門車若能引入國內(nèi),還能在低端入門市場起到“鯰魚效應”,雖說會搶占自主車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引入這些車既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又能激勵自主汽車工業(yè)向上,推出更多真正能與國際水平接軌的新車,因此對市場和消費者來說只會是好事。
不管當下會不會有新的海外低端入門車引入國內(nèi),不可否認的是,除了剛說過的上汽大眾高爾,還有一些低端入門車其實已經(jīng)悄悄在國產(chǎn)或曾經(jīng)國產(chǎn)過,有的曾經(jīng)大賣過,有的最后黯然離場。
上汽大眾-桑塔納2000(已停售)
比如上汽大眾的桑塔納2000就是最早一批進入國內(nèi)的這類型產(chǎn)品,它原來專供巴西市場。只不過桑塔納2000在原來桑塔納經(jīng)典的基礎上加長了軸距,后排腿部空間大幅提升,命中中國人“痛點”,因而從90年代大賣到21世紀以后。
廣汽本田鋒范和其上一代車型思迪原本也是一款專供東南亞等市場的低端入門車,引入國內(nèi)后因為足夠省油和寬敞而大賣。在本田為中國推出更適合國人需求的專屬特供車凌派后,鋒范也完成了其在中國市場的使命,如今步入退市。
東風日產(chǎn)-勁客 指導價:9.98-13.88萬
日產(chǎn)勁客原本主攻拉美市場,引入國內(nèi)后成為東風日產(chǎn)的入門級小型SUV,雖然在豪華感上比不過同價位的自主品牌SUV,但憑借更優(yōu)良的可靠耐用性和經(jīng)濟性,以及較高的性價比,勁客也取得了不錯的銷量。
一汽大發(fā)-森雅(已停售)
反面例子則有一汽大發(fā)森雅,它是一款廉價MPV,實際上就是俗稱的“微面”,其當時在國內(nèi)對應的是五菱之光、東風小康K07等。其產(chǎn)品力雖沒硬傷,但一款“微面”頂配竟賣10萬,最便宜要價7萬,而同時期的國產(chǎn)微面普遍才三四萬,導致森雅在低端車市場完全沒有競爭力,銷量慘淡的大發(fā)品牌最后也只能退出中國市場。
總而言之,無論是海外低端入門車型還是中高端車型,任何品牌把任何一款車引入到任何一個市場,都肯定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事情。
而大家也沒有必要糾結這些海外品牌低端入門車會不會進入中國,因為廠家如果覺得這些車適合中國消費者、投入會有回報的話,那到時肯定會引入。如果不引入,那大家在現(xiàn)有的產(chǎn)品中做出選擇就可以了,畢竟現(xiàn)階段,自主品牌這個價位的產(chǎn)品說實話相當不錯,不遜于海外同類車型,買車這事兒,活在當下就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