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罩”都是小意思 吉利要學馬斯克造火箭?
如果問及中國企業中哪家“不務正業”,那么吉利[報價 4S店]肯定位列其中。兩月前,吉利ICON率先開啟了汽車行業5G直播上市,通過CG場景結合虛擬VR進行產品演示,運用最前沿的硬核科技,刷新了人們對于上市發布會的認知。


更讓人驚喜的是,ICON還是吉利3.7億研發“全方位健康汽車”計劃的首部量產車型,全系戴上了“N95口罩”,即標配了中汽研官方CN95認證的真車規級“CN95”高效復合空調濾芯。吉利汽車研究院成立了“健康汽車專項項目組”,整合吉利國內外資源,力圖開發高環保性、低散發性、無菌化、自潔凈的汽車移動空間。之后吉利汽車研究院還會與國內外專業醫療機構、科技研發機構合作,開發應用于汽車的抗菌、抑菌、防范病毒的新材料。

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吉利制造車用“口罩”仍屬于造車范圍內的工作,不能完全稱得上是“不務正業”,那如果是會飛的汽車呢?早在2017年11月,吉利便收購了全球首家飛行汽車公司——美國太力(Terrafugia)的全部業務和資產。2018年9月,湖北吉利太力飛車有限公司成立,這也意味著飛行汽車將很快在國內投入生產,而不僅僅是“有可能”在未來出現。

太力的飛行汽車Transition已經經過了2代的改進,現款Transition基本實現了載人飛行的目標,應用了折疊機翼,將機翼收起后陸地行駛中與傳統汽車沒有區別。Transition車上設有兩個座位,以傳統燃油作為動力,最大飛行高度3048米,飛行中最高時速160 公里/小時,最大續航里程為640公里。

說到“飛”就不得不提我們的老朋友馬斯克了。SpaceX作為馬斯克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企業之一,近二十年在“造火箭”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SpaceX的Falcon 1是世界上第一顆私人生產的液體燃料火箭;SpaceX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軌道級火箭首次重復利用的私營公司;SpaceX于2018年2月首次發射獵鷹重型火箭,還在火箭內放置了一臺特斯拉Roadster跑車……總之論私人造火箭這塊兒,馬斯克稱第二怕是沒人敢稱第一了。

之前就有人說吉利同樣不會止步于生產飛行汽車,近日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楊學良發微博稱:“招火箭總師,歡迎報名,簡歷投@吉利招聘。”這一條微博可謂瞬間炸了鍋,網友紛紛為吉利作為自主品牌的前瞻科技與革命性技術而點贊,當然也有部分網友認為吉利不該好大喜功而是專心造車。事實上,吉利進軍航天領域也不是這一兩天的事情。

2018年11月,浙江一家名為時空道宇的科技公司成立,注冊資本為5億人民幣,而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就是李書福。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時空道宇在技術與人才上均已具備豐富積累,核心團隊人均擁有超過十年的項目經驗,更在云計算、量子通信、導航定位等領域聚集了國內最出色、最有影響力的專家。

今年3月,臺州吉利衛星項目正式啟動,時空道宇自主設計完成的首發兩顆低軌衛星通過了各項鑒定試驗與測試,預計將于2020年內完成發射。低軌衛星是實現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導航不可或缺硬件設備,同時也是自動駕駛系統工程中的必要一環。吉利通過布局低軌衛星構建其“天地一體化”戰略,在未來能夠為更高級別的智能駕駛提供系統化定位服務,從而在競爭激烈的智能駕駛領域保持領先。

正在網友們紛紛議論吉利“不務正業”造火箭之時,副總裁楊學良便對此事進行了澄清:“火箭是買的,衛星是自己做的。我們招火箭總師是為了星箭融合,不是為了自己做火箭。”輕描淡寫中則更展現了吉利的清晰戰略,其實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吉利造衛星為的是智能駕駛,無需在造火箭上耗時,購買火箭才是最佳選擇。

車企與航天行業“打交道”,吉利并不是第一家。2019年6月5日,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CZ-11 WEY[報價 4S店]號從位于黃海海域的火箭發射平臺發射,成功將七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攜手WEY品牌,實現了跨界合作商業模式的突破。二者還將共創“聯合技術創新中心”,實現包括質量體系與試驗、自動駕駛技術、新材料應用以及氫能源領域的‘四大融合’,并共同推進智造技術的自主研發與應用。

不是只有美國才能誕生出SpaceX那樣的公司,如果有一天吉利又想造火箭了,在我國也可以得到大力支持的。藍箭航天多數朋友比較陌生,它就是我國首家取得全部準入資質的民營運載火箭企業,并于2018年10月27日完成中國首次民營運載火箭發射。其研發的朱雀二號(ZQ-2)運載火箭系統,全箭總長49.5米,起飛推力268 噸,是我國首款液氧甲烷運載火箭。


正如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所說:“全球發展已經進入了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科技高度,創新速度,變革力度。”近年來,除了戰略利益和經濟效益,航天領域越來越顯示出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相信未來我國還會有更多航天領域民營企業的出現,共建一個更加智能、更加安全、地位更高的“基建狂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