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江蘇汽車網 >> 自駕游 >> 南陽周邊自駕游 >> 南召石人山南麓旅游區自駕游 |
南召石人山南麓旅游區自駕游 |
省份:河南旅游景點 城市:南陽旅游景點 南召石人山南麓旅游區劃分為四大景區,即:真武頂景區,百尺潭瀑布景區,龍潭溝景區,丹霞寺景區。 1、真武頂景區 (1)醒獅峰:位于三岔,是進入真武頂景區的門戶。此峰南北走向,遠遠望去,獅頭、獅身、獅臀栩栩如生。 (2)二龍潭:位居登山石階路的起點處,二級疊落,潭水清澈。 (3)白蛇洞:穿林蔭道,拾級而上,至白蛇洞。洞高2米左右,能容數十人。洞內塑一白衣仙女,人面蛇身。半藏半露,洞外石壁上刻"白蛇洞"三字。 (4)銀絲瀑:從白蛇洞向上走不遠,即可望見銀絲瀑。此瀑水量雖不很大,卻一瀉千丈,在風力的作用下揮灑成千條銀絲,故稱銀絲瀑。其落差約在120米,可謂南召瀑布之最,在我省亦屬少見,完全可以與云臺山瀑布媲美。 (6)游龍壁:繼續前行,即至游龍壁(原稱游蛇瀑)。此壁高約30米,水流沿石壁縫隙蜿蜒而下,狀如游龍,活靈活現。 (7)萬畝杜鵑林:過游龍壁,便進入萬畝高山杜鵑林。杜鵑花為世界三大名花之一,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花分七彩,景區分布很廣,尤以真武頂最盛。花開時節,滿山遍野,絢爛奪目,蔚為壯觀。 (8)鱷魚出海:山石形如鯉魚。 (9)東、西鳳凰臺:過"鱷魚出海"前行,即至東、西鳳凰臺。在兩鳳凰臺之間的峽谷風口處可觀云海山色。 (10)仙人橋:位于東、西鳳凰臺之間的峽谷風口處。"仙人橋"由一野生大榆樹伸出的兩個長橫枝構成,游人過橋時,需手扶上面一枝,腳踩下邊一枝,晃晃悠悠,別具情趣。 (11)競秀峰:過仙人橋前行,至競秀峰。這里奇松密布,景色獨秀。 (12)三只靴:閃過競秀峰的山嘴,沿山脊向北延伸,在天然觀景臺上可見倒置在峰巔的三只靴,形態栩栩如生。傳說西漢末,劉秀被王莽追趕,因奔逃倉皇,他和愛將鄧禹涼曬的三只戰靴失落在這里。 (13)杜鵑仙宮:過競秀峰前行,在官石垴東北的杜鵑林中修建,為一小巧玲瓏的民族式歇山式重檐建筑。宮中塑杜鵑仙子像,營造一份美妙的神話色彩,特別是在云霧繚繞時,猶如仙境一般。 (14)官石垴:俗稱光石垴。自競秀峰而上走過官石垴下的懸崖絕壁,斗折蛇行,來到官石垴下。但見山體高大雄偉,孤峰之上有一光滑的圓石,又名風動石。此石如橫空飛來,穩座峰顛,人推、風吹而動。傳說此峰為真武祖師修身練武之地。 (15)黑松林:繼續前行至黑松林,這里林景獨特,古木參天,為旅游區增添了幾分神密色彩。 (16)萬丈石瀑:穿越黑松林,至萬丈石瀑。石瀑位于真武頂下,因石壁的表層形態酷似水流,揚揚灑灑下瀉如同天降,堪稱神州一絕。 (17)風洞:位于萬丈石瀑頂上,又名"一線天"。此乃一處天然洞穴通道,長15米,高6米,寬度最窄處只有50公分。僅容一人收腹擦巖而過。此"洞"風很大,游人至此可謂"別有洞天"。 (18)九層巖:在一線天的西邊,為一孤峰,整個山體由于近水平節理發育,使之呈多層狀,景觀很獨特。 (19)真武菜田:在九層巖上北望萬丈石瀑頂端,可見一斜置石板,上面排列著許多石縫,縫內長滿青草,酷似菜畦,傳說此乃"真武菜田"。 (20)圣水池:位于九層巖下,有碗口大小,常年有水。相傳為真武祖師施舍的圣水,能祛百病。 (21)真武頂:位于景區中心,是石人山的第二主峰,海拔2102米。真武頂孤峰突兀,直插云天,極頂危巖聳立,巍峨壯觀。其間有一平臺,傳說舊時建有真武廟,現廟基尚存。據說這里是真武祖師早年修道之地。登上真武頂,"一覽眾山小",可遠望方圓百里。游人登頂觀日,無論是晨曦還是夕陽,皆能大飽眼福。 (23)自然次生林區:位于真武頂西北方向,游人可穿越茂密的森林至石人山頂蛤蟆石。 (24)朝陽凹:穿過自然次生林,來到一山間開闊地,長滿高山灌木叢,此為朝陽凹。上部有一觀景臺,可遠眺"猴子拜觀音"、"金蟾望闕"兩塊奇石。朝陽凹中陽光明媚,可供游人小憩。 (25)蛤蟆石:繼續沿著山脊向西北前行,便至石人山最高峰--蛤蟆石。此石位于峰巔,雄峻高大,氣勢恢宏,形態酷似金蟾,民間俗稱蛤蟆石。金蟾占地50 平方米,張口昂首東方,上立"玉皇極頂"碑碣。巖體北側有"三界石"(南召、魯山、嵩縣分界點),站立石上"一腳踏三縣"。在三界石的四周,古松密布,鐵杉入云,山風吹拂,松濤陣陣。即使雖盛夏酷暑,夜宿別墅,仍感涼氣襲人。游人在此可看云海,觀日出,賞夕陽,別有情趣。 (26)點將臺:從蛤蟆石下山,往東走北面的游路,可到點將臺。站立臺上,向北望去,群峰環拱,"大將軍"、"二將軍"皆精神抖擻,成奔赴趕來之勢。官道附近的攬勝臺,凌空欲飛,站此觀望前方,群峰競秀,云海蒼茫,景色萬千。 (27)玄機谷:在點將臺下面,是一處緊要關口,坡陡路滑,俗稱"鬼鳴關"。陡峭的崖谷陰森可怖,人們不可錯走一步。據當地群眾傳說,此處因受磁場影響,人們說笑走過后,常會聽到后面有人聲嘀咕,前人不明真相,誤認為是鬼怪在鳴唱。 (28)報曉峰:繼續東行,便到報曉峰。它猶如一只雄雞引勁報曉,高昂去冠,成為本區景觀一絕。傳說在白牛城大戰中,雄雞違抗天命誤報曉時,放走白牛,惹惱玉皇,托塔天王李靖將雄雞斬首,置雞冠于千丈柱上。再放眼南望,群山重重如萬馬奔騰,真武頂、官石垴、三只靴、競秀峰一字排開。 (29)真武門、佛手巖;由報曉峰向南穿過山間密林,來到真武門。此處兩側絕壁高聳,風聲呼嘯。由此遙望真武頂一側的金龜馱蟾,活靈活現。真武門左邊的一座石峰,形狀酷似佛手,故稱佛手巖。 (30)圣母宮:從報曉蜂東望而卻步,圣母宮如在天下:孤峰之巔,石墻圍合,形成一座天然空中石城。城外千巖萬壑,群山朝拱;城門巖壁聳立,青松照壁;城內人跡罕至,霧氣升騰,神秘莫測。此地相傳為圣母女媧修煉講經之地。站在此地向南望去,林海茫茫,郁郁蔥蔥,松杉杜鵑爭奇斗艷。可見羔羊跳崖巖、母雞巖、孿生松、七星樹等景觀,形成以圣母宮為主體的巨型山水畫卷。在此北望,魯山景區一覽無遺。 (31)奇樹異木:自圣母宮下行,有幾株奇特的樹值得仔細欣賞。如連理松,為兩株松樹相伴而生;四喜樹,為一棵巨大櫟樹的四個主干爭相直插藍天,中間兩個樹干之間即被一枝橫向連接,如同飛機空中加油。此處,還有紅樺樹、六棱木等。 (32)鬼谷城:自圣母宮下行便到鬼谷城。鬼谷城兩側危崖高聳,下面是深不見底的谷地,地形奇特,神秘莫測。據說,這時百占國時楚人鬼谷子的修練之地。 (33)千丈崖:鬼谷城幽谷東側,為一直插云霄的崖壁,稱為千丈崖。谷地西側的險峰巖壁上,頂中插天劍倚天而立,中部的兩個石柱子如婷婷玉立的兩個仙女,稱姐妹峰。 (34)青杠王:樹形奇特,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36)回音臺:自鬼谷城下行,至回音臺,此處位于千丈崖和姐妹峰的結合部,為一天然觀景臺,傳說是鬼谷子演兵布陣臺,登上此臺方能看清周圍所有景觀。但登臨此臺需要有一定膽量。因其三面皆為懸崖峭壁,深不可測,多數人需爬得而到,故又稱"試膽石"。站立臺上盡觀幽谷全景,是形同高閣的天然觀景臺。還可觀賞到過仙岈、點將臺、駱駝峰、黑魚鬧海、大石墻等景觀。 (37)黑魚鬧海:為一象形巨石,刻石以告游人。 (39)南天門、二天門、玉皇宮:從黑魚鬧海繼續東行,只見層巒疊嶂,崖壁高聳,依次排列著南天門、二天門、玉皇宮三個幽深大谷,形似天門,貫通南北。遠望群峰崢嶸,奔突咆哮,氣象萬千。南天門兩側的高大石峰上,各有一個天然浮雕,稱二神把門,二天門兩側石壁上,各顯現一條巨龍,谷中正中有石珠,稱二龍戲珠。玉皇宮兩側,矗立著金童、玉女二峰,稱二童護駕。在玉皇宮的南側,有一松樹和一青杠樹連根并干而生,人稱夫妻樹,格外引人注目。山脊南側的山梁和峽谷中,彌漫著無邊無際的紅葉林,由古樸的櫟、槭、黃櫨、楓香等組成,深秋季節,流金溢彩。 (40)地鼓巖:山路曲折中,游人腳下出現地鼓巖,用腳跺擊,咚咚作響。 (41)好漢坡;繼續前行,至好漢坡。好漢坡雖不陡峭,卻很長,是考驗人們意志和耐力的地方,能一口氣登上去的方稱為好漢。 (42)三仙洞:繼續下行,至三仙洞。三仙洞為明代建于山坳中的一體三道拱形石門,每道石門各為一個廟房,分別敬奉福、祿壽三仙。石拱內有小門互通,舊時洞內有雕像、碑碣及石刻,今仍有遺存。石拱上部原有天爺廟,今僅存石基。站在三仙洞,福星、祿星、壽星三峰環列,環境開闊而又謐靜,仿佛使人置之身于古堡探奇的幽境之中。 2、百尺潭瀑布景區 (1)漩水潭瀑布 (2)牛魔潭瀑布:位于冷水河上。 丹霞寺位于南召縣東北部,留山鎮北五公里處。因后山前嶺土質紅色,建寺初取名紅霞寺、仙霞寺,后更名為丹霞寺。寺廟區后靠蟒垛山,左鄰青龍山,右依白虎山,附近有紅蜘蛛山,遠處有檔子山作屏障、玲瓏山相照應,氣勢雄偉而幽靜。九龍河自寺前蜿蜒流過,環境優美青秀。 1、真武頂景區 (1)醒獅峰:位于三岔,是進入真武頂景區的門戶。此峰南北走向,遠遠望去,獅頭、獅身、獅臀栩栩如生。 (2)二龍潭:位居登山石階路的起點處,二級疊落,潭水清澈。 (3)白蛇洞:穿林蔭道,拾級而上,至白蛇洞。洞高2米左右,能容數十人。洞內塑一白衣仙女,人面蛇身。半藏半露,洞外石壁上刻"白蛇洞"三字。 (4)銀絲瀑:從白蛇洞向上走不遠,即可望見銀絲瀑。此瀑水量雖不很大,卻一瀉千丈,在風力的作用下揮灑成千條銀絲,故稱銀絲瀑。其落差約在120米,可謂南召瀑布之最,在我省亦屬少見,完全可以與云臺山瀑布媲美。 (6)游龍壁:繼續前行,即至游龍壁(原稱游蛇瀑)。此壁高約30米,水流沿石壁縫隙蜿蜒而下,狀如游龍,活靈活現。 (7)萬畝杜鵑林:過游龍壁,便進入萬畝高山杜鵑林。杜鵑花為世界三大名花之一,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花分七彩,景區分布很廣,尤以真武頂最盛。花開時節,滿山遍野,絢爛奪目,蔚為壯觀。 (8)鱷魚出海:山石形如鯉魚。 (9)東、西鳳凰臺:過"鱷魚出海"前行,即至東、西鳳凰臺。在兩鳳凰臺之間的峽谷風口處可觀云海山色。 (10)仙人橋:位于東、西鳳凰臺之間的峽谷風口處。"仙人橋"由一野生大榆樹伸出的兩個長橫枝構成,游人過橋時,需手扶上面一枝,腳踩下邊一枝,晃晃悠悠,別具情趣。 (11)競秀峰:過仙人橋前行,至競秀峰。這里奇松密布,景色獨秀。 (12)三只靴:閃過競秀峰的山嘴,沿山脊向北延伸,在天然觀景臺上可見倒置在峰巔的三只靴,形態栩栩如生。傳說西漢末,劉秀被王莽追趕,因奔逃倉皇,他和愛將鄧禹涼曬的三只戰靴失落在這里。 (13)杜鵑仙宮:過競秀峰前行,在官石垴東北的杜鵑林中修建,為一小巧玲瓏的民族式歇山式重檐建筑。宮中塑杜鵑仙子像,營造一份美妙的神話色彩,特別是在云霧繚繞時,猶如仙境一般。 (14)官石垴:俗稱光石垴。自競秀峰而上走過官石垴下的懸崖絕壁,斗折蛇行,來到官石垴下。但見山體高大雄偉,孤峰之上有一光滑的圓石,又名風動石。此石如橫空飛來,穩座峰顛,人推、風吹而動。傳說此峰為真武祖師修身練武之地。 (15)黑松林:繼續前行至黑松林,這里林景獨特,古木參天,為旅游區增添了幾分神密色彩。 (16)萬丈石瀑:穿越黑松林,至萬丈石瀑。石瀑位于真武頂下,因石壁的表層形態酷似水流,揚揚灑灑下瀉如同天降,堪稱神州一絕。 (17)風洞:位于萬丈石瀑頂上,又名"一線天"。此乃一處天然洞穴通道,長15米,高6米,寬度最窄處只有50公分。僅容一人收腹擦巖而過。此"洞"風很大,游人至此可謂"別有洞天"。 (18)九層巖:在一線天的西邊,為一孤峰,整個山體由于近水平節理發育,使之呈多層狀,景觀很獨特。 (19)真武菜田:在九層巖上北望萬丈石瀑頂端,可見一斜置石板,上面排列著許多石縫,縫內長滿青草,酷似菜畦,傳說此乃"真武菜田"。 (20)圣水池:位于九層巖下,有碗口大小,常年有水。相傳為真武祖師施舍的圣水,能祛百病。 (21)真武頂:位于景區中心,是石人山的第二主峰,海拔2102米。真武頂孤峰突兀,直插云天,極頂危巖聳立,巍峨壯觀。其間有一平臺,傳說舊時建有真武廟,現廟基尚存。據說這里是真武祖師早年修道之地。登上真武頂,"一覽眾山小",可遠望方圓百里。游人登頂觀日,無論是晨曦還是夕陽,皆能大飽眼福。 (23)自然次生林區:位于真武頂西北方向,游人可穿越茂密的森林至石人山頂蛤蟆石。 (24)朝陽凹:穿過自然次生林,來到一山間開闊地,長滿高山灌木叢,此為朝陽凹。上部有一觀景臺,可遠眺"猴子拜觀音"、"金蟾望闕"兩塊奇石。朝陽凹中陽光明媚,可供游人小憩。 (25)蛤蟆石:繼續沿著山脊向西北前行,便至石人山最高峰--蛤蟆石。此石位于峰巔,雄峻高大,氣勢恢宏,形態酷似金蟾,民間俗稱蛤蟆石。金蟾占地50 平方米,張口昂首東方,上立"玉皇極頂"碑碣。巖體北側有"三界石"(南召、魯山、嵩縣分界點),站立石上"一腳踏三縣"。在三界石的四周,古松密布,鐵杉入云,山風吹拂,松濤陣陣。即使雖盛夏酷暑,夜宿別墅,仍感涼氣襲人。游人在此可看云海,觀日出,賞夕陽,別有情趣。 (26)點將臺:從蛤蟆石下山,往東走北面的游路,可到點將臺。站立臺上,向北望去,群峰環拱,"大將軍"、"二將軍"皆精神抖擻,成奔赴趕來之勢。官道附近的攬勝臺,凌空欲飛,站此觀望前方,群峰競秀,云海蒼茫,景色萬千。 (27)玄機谷:在點將臺下面,是一處緊要關口,坡陡路滑,俗稱"鬼鳴關"。陡峭的崖谷陰森可怖,人們不可錯走一步。據當地群眾傳說,此處因受磁場影響,人們說笑走過后,常會聽到后面有人聲嘀咕,前人不明真相,誤認為是鬼怪在鳴唱。 (28)報曉峰:繼續東行,便到報曉峰。它猶如一只雄雞引勁報曉,高昂去冠,成為本區景觀一絕。傳說在白牛城大戰中,雄雞違抗天命誤報曉時,放走白牛,惹惱玉皇,托塔天王李靖將雄雞斬首,置雞冠于千丈柱上。再放眼南望,群山重重如萬馬奔騰,真武頂、官石垴、三只靴、競秀峰一字排開。 (29)真武門、佛手巖;由報曉峰向南穿過山間密林,來到真武門。此處兩側絕壁高聳,風聲呼嘯。由此遙望真武頂一側的金龜馱蟾,活靈活現。真武門左邊的一座石峰,形狀酷似佛手,故稱佛手巖。 (30)圣母宮:從報曉蜂東望而卻步,圣母宮如在天下:孤峰之巔,石墻圍合,形成一座天然空中石城。城外千巖萬壑,群山朝拱;城門巖壁聳立,青松照壁;城內人跡罕至,霧氣升騰,神秘莫測。此地相傳為圣母女媧修煉講經之地。站在此地向南望去,林海茫茫,郁郁蔥蔥,松杉杜鵑爭奇斗艷。可見羔羊跳崖巖、母雞巖、孿生松、七星樹等景觀,形成以圣母宮為主體的巨型山水畫卷。在此北望,魯山景區一覽無遺。 (31)奇樹異木:自圣母宮下行,有幾株奇特的樹值得仔細欣賞。如連理松,為兩株松樹相伴而生;四喜樹,為一棵巨大櫟樹的四個主干爭相直插藍天,中間兩個樹干之間即被一枝橫向連接,如同飛機空中加油。此處,還有紅樺樹、六棱木等。 (32)鬼谷城:自圣母宮下行便到鬼谷城。鬼谷城兩側危崖高聳,下面是深不見底的谷地,地形奇特,神秘莫測。據說,這時百占國時楚人鬼谷子的修練之地。 (33)千丈崖:鬼谷城幽谷東側,為一直插云霄的崖壁,稱為千丈崖。谷地西側的險峰巖壁上,頂中插天劍倚天而立,中部的兩個石柱子如婷婷玉立的兩個仙女,稱姐妹峰。 (34)青杠王:樹形奇特,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36)回音臺:自鬼谷城下行,至回音臺,此處位于千丈崖和姐妹峰的結合部,為一天然觀景臺,傳說是鬼谷子演兵布陣臺,登上此臺方能看清周圍所有景觀。但登臨此臺需要有一定膽量。因其三面皆為懸崖峭壁,深不可測,多數人需爬得而到,故又稱"試膽石"。站立臺上盡觀幽谷全景,是形同高閣的天然觀景臺。還可觀賞到過仙岈、點將臺、駱駝峰、黑魚鬧海、大石墻等景觀。 (37)黑魚鬧海:為一象形巨石,刻石以告游人。 (39)南天門、二天門、玉皇宮:從黑魚鬧海繼續東行,只見層巒疊嶂,崖壁高聳,依次排列著南天門、二天門、玉皇宮三個幽深大谷,形似天門,貫通南北。遠望群峰崢嶸,奔突咆哮,氣象萬千。南天門兩側的高大石峰上,各有一個天然浮雕,稱二神把門,二天門兩側石壁上,各顯現一條巨龍,谷中正中有石珠,稱二龍戲珠。玉皇宮兩側,矗立著金童、玉女二峰,稱二童護駕。在玉皇宮的南側,有一松樹和一青杠樹連根并干而生,人稱夫妻樹,格外引人注目。山脊南側的山梁和峽谷中,彌漫著無邊無際的紅葉林,由古樸的櫟、槭、黃櫨、楓香等組成,深秋季節,流金溢彩。 (40)地鼓巖:山路曲折中,游人腳下出現地鼓巖,用腳跺擊,咚咚作響。 (41)好漢坡;繼續前行,至好漢坡。好漢坡雖不陡峭,卻很長,是考驗人們意志和耐力的地方,能一口氣登上去的方稱為好漢。 (42)三仙洞:繼續下行,至三仙洞。三仙洞為明代建于山坳中的一體三道拱形石門,每道石門各為一個廟房,分別敬奉福、祿壽三仙。石拱內有小門互通,舊時洞內有雕像、碑碣及石刻,今仍有遺存。石拱上部原有天爺廟,今僅存石基。站在三仙洞,福星、祿星、壽星三峰環列,環境開闊而又謐靜,仿佛使人置之身于古堡探奇的幽境之中。 2、百尺潭瀑布景區 (1)漩水潭瀑布 (2)牛魔潭瀑布:位于冷水河上。 丹霞寺位于南召縣東北部,留山鎮北五公里處。因后山前嶺土質紅色,建寺初取名紅霞寺、仙霞寺,后更名為丹霞寺。寺廟區后靠蟒垛山,左鄰青龍山,右依白虎山,附近有紅蜘蛛山,遠處有檔子山作屏障、玲瓏山相照應,氣勢雄偉而幽靜。九龍河自寺前蜿蜒流過,環境優美青秀。 |
上一南陽景點:泗洲塔
下一南陽景點:南陽市博物館 |
想便宜點買汽車嗎?參加江蘇汽車網組織的汽車團購行動吧,發揮集體的力量,一起來砍價。4S店提供包車接送,最主要的是提供您心動的價格,呵呵,還不報名去!GO >> |
![]() |
百度中 南召石人山南麓旅游區 相關內容 |
![]() |
Google搜索中 南召石人山南麓旅游區 相關內容 |
![]() |
Sogou搜索中 南召石人山南麓旅游區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