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上海旅游景點 城市:上海旅游景點
清光緒8年(1882年)普陀山慧根法師至緬甸開山取玉,雕琢了5尊玉佛。光緒15年(1899年),慧根法師自緬甸返普陀山,留下一坐一臥玉佛二尊,并在江灣建"玉佛寺"供奉。后寺毀于兵火,于1918年-1928年在現址修建新寺。
玉佛寺山門前有照壁,寺內為仿宋三進建筑,前為天王殿,中為大雄寶殿,后為玉佛樓,上供玉佛坐像(釋迦牟尼成道像),玉佛由整塊玉雕,高1.92米,寬1.34米.兩廂有臥佛殿、銅佛殿、觀音殿和上海佛學院。臥佛殿緬甸小臥佛。長96厘米;另有一尊1989年來自新加坡的緬玉大臥佛,長4.6米。玉佛寺是上海名剎,并為佛教禪宗道場。參觀游覽、禮拜進奉者絡繹不絕。
坐落在市區北側的安遠路、江寧路口。建于1918年,是一座仿宋殿宇建筑,布局嚴謹,結構和諧,氣勢宏偉。寺內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樓(方丈室),左右兩側有臥佛堂、觀音殿、銅佛殿和齋堂,錯落有致。每逢初一、十五或佛教傳統節日,善男信女,三皈居土,接踵而至。院內香煙飄漫,福燭高照,都市風光中的叢林名剎,自是別具韻味。
公元1882年,即清光緒八年,普陀山慧根法師經五臺,歷峨眉,入 西藏,到印度,禮佛后過緬甸,在當地華僑的贊助下,開山取玉,雕琢了五尊玉佛,并攜返普陀山。路經上海,留下了坐佛、臥佛各一尊,即在江灣鎮造廟供奉,稱玉佛寺。1918年,寺廟毀于兵火,重擇現址新建,新寺易名為“玉佛禪寺”。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舊城區的改造,玉佛寺的東側,崛起了一座集商業、花園小區、住宅樓為一體、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的“玉佛城”。城內飛瀑流泉、桃紅柳綠,一派祥和。寺內晨鐘暮鼓,幾多悠閑,繁華鬧市有如此一片樂土,十分難得。
清光緒8年(1882年)普陀山慧根法師至緬甸開山取玉,雕琢了5尊玉佛。光緒15年(1899年),慧根法師自緬甸返普陀山,留下一坐一臥玉佛二尊,并在江灣建"玉佛寺"供奉。后寺毀于兵火,于1918年-1928年在現址修建新寺。
玉佛寺山門前有照壁,寺內為仿宋三進建筑,前為天王殿,中為大雄寶殿,后為玉佛樓,上供玉佛坐像(釋迦牟尼成道像),玉佛由整塊玉雕,高1.92米,寬1.34米.兩廂有臥佛殿、銅佛殿、觀音殿和上海佛學院。臥佛殿緬甸小臥佛。長96厘米;另有一尊1989年來自新加坡的緬玉大臥佛,長4.6米。玉佛寺是上海名剎,并為佛教禪宗道場。參觀游覽、禮拜進奉者絡繹不絕。
坐落在市區北側的安遠路、江寧路口。建于1918年,是一座仿宋殿宇建筑,布局嚴謹,結構和諧,氣勢宏偉。寺內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樓(方丈室),左右兩側有臥佛堂、觀音殿、銅佛殿和齋堂,錯落有致。每逢初一、十五或佛教傳統節日,善男信女,三皈居土,接踵而至。院內香煙飄漫,福燭高照,都市風光中的叢林名剎,自是別具韻味。
公元1882年,即清光緒八年,普陀山慧根法師經五臺,歷峨眉,入 西藏,到印度,禮佛后過緬甸,在當地華僑的贊助下,開山取玉,雕琢了五尊玉佛,并攜返普陀山。路經上海,留下了坐佛、臥佛各一尊,即在江灣鎮造廟供奉,稱玉佛寺。1918年,寺廟毀于兵火,重擇現址新建,新寺易名為“玉佛禪寺”。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舊城區的改造,玉佛寺的東側,崛起了一座集商業、花園小區、住宅樓為一體、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的“玉佛城”。城內飛瀑流泉、桃紅柳綠,一派祥和。寺內晨鐘暮鼓,幾多悠閑,繁華鬧市有如此一片樂土,十分難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