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關鍵詞:公車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多年來不但不懈呼吁公車改革,而且經過親身實踐并取得了顯著效果,被群眾譽為“葉氏車改”。
曾經在大學任教的葉青,一直對公車改革比較關注,2003年5月任職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時,就做出了一個“另類舉動”,向領導提出:自購私車,自己駕駛,上下班每月給予一定補助,去外地實報實銷。至今8年過去了,他不但“特立獨行”未改初衷,而且通過實踐取得了年節約10萬元公帑的明顯成效。
這個事實說明,不改不知道,一改真是好。一輛車一年少支出10萬元,如果公車照這個思路改革,少支出或少浪費的資金,將是天文數字。
面對一個人的“葉氏車改”的成功實踐,不要說老百姓舉雙手贊成,就是當地眾多公車使用者,雖然內心未必或不可能支持,但表面也不會和沒有理由反對。但為何他身邊僅有2名副局級干部“響應”,其他官員無人效仿,更談不上在更大范圍產生漣漪效應。原因雖然有很多,但個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或者說關鍵因素,就是讓“既得利益”者革自己的命,很難。如今的現狀卻是,盡管呼吁公車改革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不但沒有地方進行實質性改革,而且“從2003年到現在,機關的車子(還)越來越多,連助理巡視員都配上了專車”(葉青語)。
公車改革之所以舉步維艱,困難重重,其根本原因,正如身在其中的葉青所說:“沒有把公車改革放在行政改革的角度來考慮”。換句話,就是說是以“以民生為本”,還是“以公務員為本”。“如果以民眾的需求為本,很明顯老百姓希望公車改革,但公務員希望不要改”。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可見,公車改革首先要解決既得利益者的思想認識問題,即“福利”問題。其次,要認識到公車改革勢在必行,“不改不行,非改不可”,“早改早見效,早改早主動”。三是必須下“壯士斷腕”的決心。四是公開信息,在滿足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同時,征得民意支持,也不可或缺甚或至關重要。
像往年一樣,公車改革也是今年“兩會”的熱點之一。如何改革?一個人的“葉氏車改”,既是一個現成的例子,也是一個成功的標本。問題就在于,是否有更多的官員效仿,是否有地方借鑒。(魏俊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