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關鍵詞:自主品牌 中國車企 力帆 戴姆勒 奇瑞
今年以來,中國車企進軍電動車領域的新聞不斷傳出,但自主品牌集體“觸電”的背后卻隱藏著憂慮。
3月16日,力帆與上海中科合作的電動汽車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產業化運作雙方合作研發的新能源電動車領域的技術成果。力帆320電動車即將上市,預計售價在10.5萬元,首批車型將交付上海世博會使用。
較早涉足電動車領域的比亞迪動靜更大,與戴姆勒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擬建立技術合資公司,并聯合推出針對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品牌。據稱,比亞迪打造的全球首款不依賴專業充電站的雙模電動車F3DM,將于一季度擺脫之前不向個人銷售的方式,正式向公眾發售。
此外,奇瑞、長安、長城等今年均有電動車計劃上市。其中,奇瑞則已宣布將在今年推出S18、QQ兩款純電動汽車。QQ純電動車的價格可能將拉低至5萬元左右。長安奔奔IMNI電動車、長城電動車歐拉都已經在公眾面前亮相。實際上,今年幾乎每家車企都將在低碳、節能、減排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舉措,大多數在企業戰略中涉及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發展規劃。
在自主品牌汽車大舉進軍電動車領域的同時,筆者不得不多說幾句提個醒。由于國內目前電動車的基建配套、行業標準尚缺乏統一化,加之消費者的購車理念尚需培養,因此,消費者肯為電動車買單恐怕還要花上幾年的時間,因此,自主車企要做好至少4、5年電動車有車無市的準備。即便政府采購可以往電動車方面傾斜,但數量也非常有限。
另外,發展電動車最關鍵的技術難題是電池。目前一塊普通的轎車電池價格是6萬元,公交車是60萬元。國家即使給純電動客車補貼50萬元至60萬元,純電動汽車每輛給補6萬元,但補貼只是一次性的,當電池用完了,還是要換電池,如果價格還是很高,勢必會成為電動車推廣的瓶頸。因此,要想在電動車領域最終占有一席之地,應該在研發更輕便、蓄電能力更強、成本更低的電池上下工夫。北京電源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錢良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很尖銳地表示,目前一些車企宣稱的“十分鐘就能將電池充滿80%”的說法按照現有技術水平根本辦不到,而且快充對電池的使用壽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自主品牌要在電動車領域有所作為,不要急于推出上市,還是踏下心來實實在在地做些事情吧。 孫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