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關鍵詞:江蘇省 汽車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就業面廣、消費拉動大,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穩定汽車消費,加快結構調整,強化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升級,促進我省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根據國務院《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國發〔2009〕5號),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綱要。規劃期為2009—2011年。
一、產業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省汽車工業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以轎車、客車、載貨車、專用車、摩托車及零部件為主體的多品種、全系列較為完整的生產制造和科研開發體系,具有較大的產業規模和較明顯的特色優勢。“十一五”以來,汽車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總額、利潤總額、出口交貨值年均增長22.8%、36.9%、50.0%和26.1%。2008年,全省汽車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41.6億元、利稅總額166.7億元。全省各類汽車產品產量36.4萬輛,其中,乘用車產量19.7萬輛。客車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18%,專用車產銷量占全國專用車總量10%以上。汽車零部件工業產值占全省汽車工業產值71.3%。但是,隨著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汽車市場需求大幅波動,行業競爭更趨激烈。同時,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逐步顯現。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整車制造規模偏小,國內市場占有率僅為3.1%;乘用車產品技術水平不高,缺乏有較強競爭力的中高級轎車產品;輕型載貨車市場占有率下滑,高技術含量的中重型卡車產品尚未形成規模;電動汽車核心技術的產業化相對滯后;零部件產品的品牌效應還不明顯。
應該看到,我省汽車產業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目前,國內汽車市場仍處于一個新的增長期,城鄉市場需求巨大,國務院《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為我省加快發展經濟實用、小型環保、性價比較高的乘用車產品和具有特色優勢的商用車產品提供了新的機遇。國際汽車產業調整全球布局、加快企業重組,也給我省汽車業整合全球資源、開展并購與合作、吸納高端人才、提升技術水平帶來了新的契機。必須緊緊抓住政策和市場機遇,加快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二、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堅持自主創新、技術領先,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推進汽車企業兼并重組,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加快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素質;積極推進產學研聯合,構建完善的企業自主創新體系,突破汽車整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技術瓶頸,提升技術水平,努力使我省汽車工業結構更加合理,汽車制造與服務貿易同步發展,對全省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二)主要目標。
產品結構明顯優化。形成具有競爭優勢和江蘇特色的產品系列。到2011年,乘用車生產占整車比重達70%;新能源汽車取得明顯突破,混合動力和純電動客車盡快實現商業化;中高級、大中型客車比重進一步提高;載貨車實現改型升級,新一代重卡制造形成規模;專用汽車產品系列更加豐富,特色優勢進一步增強。
產銷水平穩步提高。2009-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分別達到2460億元、2920億元、3600億元,年均增幅18.9%。到2011年,銷售汽車整車60萬輛、改裝及專用汽車13萬輛。
研發能力逐步增強。汽車行業龍頭骨干企業普遍建立“一站兩中心”,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產學研聯合創新合作機制。初步具備各類汽車整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以及汽車發動機、變速箱等主要總成和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能力。
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產業由制造業向研發和服務業兩端延伸,實現二、三產業同步發展。提升汽車維修、裝璜、改裝等售后服務能力和水平。初步建立汽車物流、研發、信息、中介、租賃、金融、保險以及貿易相關服務管理體系和運營體系。
三、重點任務
(一)提升三大乘用車基地發展水平。
繼續支持南汽名爵、東風悅達起亞、長安福特馬自達等三大乘用車基地發展,加快研發和推出新品,提高產品性價比,提升產品檔次,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江蘇乘用車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南汽集團依托上汽集團在資金、研發等方面的優勢,實現資源整合與共享,著力打造MG名爵自主品牌,加快實施南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P11/AP12A級乘用車和NSE小型發動機項目,形成20萬輛乘用車和25萬臺發動機產能,在2-3年內陸續推出MG名爵產品年度改進款和改款車型,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
東風悅達起亞實施第二工廠(二期)技改項目,至2011年,公司整車產能達到43萬輛,躋身中國乘用車企業前10位,企業年銷售收入達500億元。2009年推出城市跨界休旅車AM和中級轎車TD兩款全新車型。成立企業研發中心,重點開發1.4-1.6L經濟型轎車、小型MPV等車型。引進新能源汽車技術,開發節能環保乘用車。
南京長安福特馬自達在完成16萬輛乘用車項目建設基礎上,新建年產5萬輛乘用車項目,同時加快推出換代產品馬自達勁翔及福特嘉年華;南京長安汽車2009年完成溧水廠10萬輛生產線升級改造和“長安之星”等三大產品轉地生產。至2011年,長安集團南京基地形成31萬輛乘用車和43萬臺套動力總成生產能力。
(二)增強三大商用車產品競爭實力。
推進載貨車企業調整升級。進一步提升依維柯商用車和躍進輕卡技術水平,至2011年,南京依維柯形成16萬輛商用車生產能力,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支持南京徐工汽車加快發展大馬力、大噸位載貨車,至2011年,形成2萬輛生產能力,年銷售額49億元;支持精功鎮江汽車發展豪華長頭物流車和新能源(天然氣)卡車及底盤,至2011年,形成3萬輛生產能力,年銷售額達50億元;支持英田集團整合國內汽車資源,提升兼并重組企業的運營質量和管理水平,加大低速貨車和輕卡產品調整升級力度,至2011年,形成20萬輛產能。
鼓勵客車龍頭企業整合資源。支持蘇州金龍通過兼并重組、托管經營、輸入技術、建設基地等方式對小企業實施改組改造,加快公司國際化轉型步伐,打造海格客車國際知名品牌,至2011年,形成2萬輛產能,年銷售額100億元;中大加強對相關企業的兼并重組,形成集團年產3萬輛客車能力;加快常隆客車基地建設,進一步擴大大型高檔城市快速公交客車生產能力;亞星集團加快恢復亞星品牌形象,增強企業活力,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快常州黃海客車項目建設,盡早形成新的生產能力。
支持專用車特色基地建設和名企名牌發展。一是形成南京、無錫、徐州、蘇州、揚州和鎮江等各具特色的專用車生產基地。南京市形成以高速公路養護車、應急通訊車、應急和不間斷電源車以及水泥攪拌運輸車、干混砂漿運輸罐車等為特色的生產基地;無錫市形成以城市快速公交大型客車、機場服務車、城市公用工程專用車等為特色的生產基地;徐州市形成以汽車起重機、隨車吊、登高消防車、大型泵車和高空作業車等重型專用車輛為特色的生產基地;蘇州市形成以深冷介質運輸車、金融專用車、消防車、旅居車等為特色的生產基地;揚州市形成以集裝箱運輸車、罐式車、市政專用車等為特色的生產基地;鎮江市形成以冷藏保溫車、應急通訊車、特種救護車等為特色的生產基地。二是支持一批優勢企業做精做強,提升品牌知名度。到2011年,徐工集團汽車起重機、登高消防車等和揚州中集通華集裝箱運輸車、罐式車等專用車輛年生產能力均達2萬輛;南汽專用車年生產能力達3萬輛,邊防巡邏車、高檔商務車等力爭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徐州海倫哲形成全系列高空作業車研發制造能力,市場占有率躍居國內第一位;常熟華東汽車開發高水平的金融運鈔車和高端展示車,形成3000輛年生產能力,主導產品產銷量位居國內第一;溧陽28所加快發展應急通訊車、應急指揮車,形成3000輛年生產能力,力爭銷量躍居行業前2名;常州中汽形成全系列高速公路清障車研發制造能力,銷量保持行業前2名;悅達專用車擴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垃圾壓縮運輸車產銷規模,力爭躋身行業前3名;徐州利勃海爾混凝土攪拌車、無錫交通汽車環衛與物流車、南京天印干混砂漿運輸罐車銷量分別進入行業前3名。
(三)組織實施新能源汽車工程。
依托省內院校和科研院所,搭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支持龍頭骨干企業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搭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品研發平臺。加快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龍頭骨干企業為項目主體,實施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開發,盡快形成高水平產業鏈,推進新能源汽車系列化、標準化和產業化。
盡快啟動一批新能源汽車項目。南汽集團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爵混合動力汽車,到2011年,完成適應性開發和產業化技術改造,形成年產各類混合動力汽車4.5萬輛的能力;南京依維柯加快開發采用動力鋰電池驅動的純電動輕型客車,爭取2009年推向市場;南汽專用車以4-11座電動車入選2010年世博會場館用車為契機,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形成2000輛產能;蘇州金龍與高校合作實施國家“十一五”氫燃料電池客車項目,開發混合動力客車、天然氣客車;常隆組織實施城市公交電動客車小批量生產,形成800輛產能;中大與國內科研所合作,開發純電動客車、氫動力客車,形成5000輛產能;亞星與有關院校合作開發混合動力客車產品;春蘭進一步加大鎳氫環保動力電源系統的研發和技術改造投入,形成年產4000套混合動力車用電源系統的配套能力;南京嘉遠利用現有研發基礎實施技術改造,形成年產2萬套鋰電池驅動系統能力,為城市公交和小型乘用電動汽車配套。支持南通等地打造電動汽車產業化基地,帶動配套中小企業發展。
(四)提高汽車零部件配套能力。
引導零部件企業以產業鏈為紐帶集聚、集約發展,支持昆山、丹陽、常熟、江都、無錫惠山五個省級零部件產業基地加快發展,形成區域品牌效應。積極引導零部件關聯企業加強聯合協作、實施兼并重組,組建模塊化供貨的企業集團,形成我省零部件供應的模塊化、分層次體系結構;支持零部件骨干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技術層次和管理水平,加強品牌推廣和產品國際認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積極進入國內整車制造商和國際跨國汽車公司的采購供貨體系,擴大主機配套面和出口份額;支持零部件企業加強研發能力建設,形成零部件與主機產品同步開發能力。尤其要在環保型、高水平汽車發動機、新能源汽車專用發動機、電動及混合動力汽車動力模塊、發動機電控噴射系統、汽車自動變速箱、汽車安全系統等關鍵核心部件方面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和穩定供貨能力,增強我省汽車零部件產業核心競爭力。
(五)擴大汽車產品出口。
支持國家認定的我省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發展,支持汽車骨干企業加大海外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拓展力度,努力擴大汽車產品出口。到2011年,南汽整車出口超過5萬輛,采用CKD方式南汽英國公司生產整車3萬輛;蘇州金龍加快構建國際化營銷網絡,推進海外客車生產基地建設,力爭到2011年外銷比例提高到總銷售額的50%;徐工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強海外營銷體系建設,加大品牌推廣力度,汽車起重機等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同行第一的地位,2011年自營出口額達8億美元;江南汽車推進中型客車進入非洲市場,2011年整車產品出口突破3000輛;常州佳卓積極發展馬術專用車和馬文化休閑旅居車,形成年產載馬專用車3000輛產能,產品出口不少于2000輛;揚州中集通華積極開發符合歐美安全標準、智能化程度高的危險品運輸高檔罐車,力爭成為歐美及日本罐式車輛主要供應商;中大2011年整車出口超過2000輛。
(六)完善汽車貿易服務體系。
以專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為導向,大力支持汽車市場建設;發展專業二手車經銷企業,拓展二手車交易;加快發展汽車研發、生產性物流、汽車零售和售后服務、汽車租賃、汽車保險、消費信貸、停車服務、報廢回收等服務業;支持有條件的自主品牌骨干汽車生產企業建立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務公司。
四、政策措施
(一)鼓勵擴大汽車消費和汽車出口。
落實汽車生產、流通、中介和報廢、回收、資源利用等環節的優惠政策,清理取消限購汽車不合理的規定,取消二手車交易市場不合理的收費;積極組織實施汽車摩托車下鄉,擴大農村市場汽車消費。制訂我省擴大汽車消費和汽車出口的相關政策。鼓勵本省汽車產品參與政府采購、重大項目招投標中的公平競爭。在老舊汽車報廢更新、農民報廢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換購輕型載貨車及微型客車中,引導和支持車主自愿選用本省優質產品。政府公務用車向自主品牌傾斜,對自主創新的新能源汽車實施政府優先采購。省外貿發展專項資金向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設和擴大產品出口等方面適度傾斜。
(二)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化。
在省科技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產品研發平臺建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和整車產品研發。鼓勵和支持民營科技企業參與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研發,推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省級節能及發展循環經濟專項引導資金對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重點支持。支持南京、無錫、蘇州、南通等城市向國家有關部門申報,爭取增列為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試點城市。在優先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城市建立電動汽車快速充電網絡,加快停車場等公共場所公用充電設施建設。
(三)加大技術改造力度。
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汽車產業投入力度,促進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調整。圍繞企業產品升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研發、節能環保和安全技術攻關、關鍵零部件研發、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與出口基地建設、共性技術平臺和檢測平臺建設等,實施一批重點項目。
(四)推進企業兼并重組。
支持企業抓住國際汽車業調整的機遇,整合國際國內技術和產品資源,實施低成本并購擴張。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對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兼并重組,妥善解決富余人員安置、企業資產劃轉、債務核定與處置、財稅利益分配等問題。
五、規劃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省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聯席會議制度,由省人民政府領導牽頭,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按照責任分工,加大產業組織協調力度,加強指導和監督檢查,確保調整和振興目標的實現。各地建立相應的組織領導體制。
(二)注重規劃引導。
各地區要針對市場需求狀況和產業發展現狀與特點,加強規劃引導,鼓勵企業揚長避短、差異化競爭,促進產業協調健康快速發展。
(三)嚴格目標考核。
各地區、省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本規劃綱要的要求,結合各自職責,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加強監督考核,確保取得實效。
(四)優化服務環境。
對納入本規劃綱要實施的重點項目,各地區、省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國家和省出臺的相關政策措施,優先安排土地、資金等要素供給,建立重大項目跟蹤服務機制,加快項目實施進度,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五)強化人才支撐。
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營造人才脫穎而出的發展環境。以國際汽車業調整為契機,大力整合國際國內人才資源,引進高端研發人才和高級管理與營銷人才,增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戰略眼光、善于開拓國際市場的企業家隊伍。
(六)發揮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信息統計、專家咨詢、綜合協調、企業權益維護和行業公平競爭等方面的作用,做好政府的助手、當好企業的參謀,促進調整和振興規劃順利實施。
附件:1.關鍵技術
2.重點項目
3.工作分工
附件1:
關 鍵 技 術
1.整車設計及優化技術
2.汽車發動機優化設計技術
3.電動汽車先進動力電池系統
4.電動汽車電機及驅動系統
5.混合動力汽車專用動力藕合及傳動裝置技術
6.汽車自動變速箱關鍵技術
7.柴油機電控系統、共軌系統
8.汽車電子技術
9.汽車輕量化材料應用技術
10.車身激光焊接技術
11.大型模具制造技術
附件2:
重 點 項 目
1.南汽、東風悅達起亞、長安、上海大眾南京和儀征分公司等企業的轎車、MPV、SUV新車型、混合動力乘用車及關鍵零部件、南京依維柯商用車升級換代等項目,以及豐田(中國)研發中心項目。
2.蘇州金龍、中大、亞星、常隆客車、南通中信國安等企業大型、環保、安全舒適公路客車、豪華旅游車、低地板城市客車、新能源客車等研發制造項目。
3.南京徐工汽車中重型卡車升級換型,精功鎮江汽車豪華長頭物流車、新能源(天然氣)重卡及底盤,英田新型輕卡等項目。
4.徐工重型、揚州中集通華、徐州海倫哲、常熟華東汽車、常州佳卓特種車輛、溧陽28所系統裝備等企業圍繞汽車起重機、登高消防車、搶險救援車、混凝土車、集裝箱車、罐式車、高空作業車、安全運鈔車、馬術專用車、馬文化旅居車、應急通訊車、應急電源車等產品提升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鞏固江蘇的專用車優勢,實施專用車(商務車)改造提升項目。
5.南京奧特佳冷機、一汽無錫柴油機、無錫威孚高科、春蘭集團、南京嘉遠電動車船、無錫鷹貝汽車零部件、常州星宇車燈、常熟市汽車飾件、博世汽車蘇州、揚州杰信車用空調、亞普汽車部件、鎮江寶華半掛車配件、彤明高科汽車電器、鹽城摩比斯汽車零部件、飛船等企業圍繞新能源汽車配套需求和提升零部件發展水平、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的要求,實施高標準、高技術的汽車關鍵零部件開發制造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