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主品牌遭遇四大挑戰和機遇 |
一場金融危機,可能改變世界汽車格局。當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汽車企業遭受重創的時候,是否正是中系車崛起的機遇?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部主任徐長明在談到金融風暴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時分析說,從今年市場表現來看,合資汽車公司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在提高,自主品牌的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在下降,這說明外資在中國市場投入的力度,包括投資、新產品投放、營銷各個方面都加大了力度,這跟它在國際市場的下滑有直接關系。
不過他又話鋒一轉:對于自主品牌出口來講,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歐美日這些國家的經濟下滑,消費者購買力受到影響,希望有一些價格比較便宜的,滿足他們要求的車。在這點上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汽車工業來說不完全是消極的。 金融危機對中系車來講確實是挑戰與機遇并存。去年,中系車市場占有率近30%,成為了中、德、韓、日、美等系列中,市場占有率最大派系的車型。今年中系車市場占有率略有下滑,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上半年數據中,自主品牌轎車共銷售67.33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25.24%,市場占有率較去年同比下降3.61%。而在今年下半年,中系車的處境未見好轉。 挑戰 合資車壓縮中系車生存空間 就在一兩年前,合資車和中系車還是井水不犯河水,合資車固守中高端市場,即便是小型車也在十萬元左右價格區間,中系車則靠價格取勝,十萬元以下空間則是中系車的大本營,在這個區間中,中系車過得逍遙自在。 然而,這樣的情況已經改變。通用、現代[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起亞[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鈴木[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等多個品牌近年來在國內市場推出了不少低端產品,擠占了不少中系車的生存空間。如今雪佛蘭[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樂騁、雅紳特、RIO、雨燕等車型都侵入六七萬元左右的價格區間。 眼下,尋求避風港躲避風險已成為跨國車企自救的首要任務,而受危機影響較小的中國市場成為它們關注的目標。國際巨頭的擴張,給自主品牌帶來的壓力顯而易見。正如招商證券汽車行業研究員汪劉勝所言:“金融危機下,合資企業因此而會更加看重中國市場,會對中國市場采取加大投入,引入新產品等手段增加市場占有率,現在從合資產品下延,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動作,而對于自主品牌來講,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挑戰一 價格優勢被削減 一向以價格取勝的中系車的價格優勢被合資產品削減,然而在產品品質、企業品牌等還無法與合資品牌正面交鋒時,這樣的處境很容易讓中系車陷入危險境地。為此,主流的自主品牌企業都紛紛做出了提升品質、樹立品牌的主動迎敵姿態。 “我們的價格已經很合理了,只能靠產品的性能提升來顯示性價比,A3可以和合資產品甚至進口產品媲美。”面臨經銷商反應"價格有點高"的時候,奇瑞[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掌門尹同躍用"不換腦袋就換人"的一句話來回應,"中系車不能單靠價格來拼市場了,必須要有質的提升,我們的產品比別人好,但是價格比別人低?為什么,因為品牌還不夠硬,我們要用好的產品來樹立品牌。競爭比的是性價比,而不光是價格。" 奇瑞等自主品牌企業是被逼無奈,一方面必須提升產品品質,另外一方面又要努力降低成本,以保證合理的利潤空間維持企業發展,前幾年有說法是奇瑞賣一輛車賺幾百元錢,而某合資企業賣一輛車利潤是幾萬元,雖然兩家企業都沒有承認這種說法,但是,業內人士都普遍承認自主品牌和合資企業的利潤率相差之大。 挑戰二 中系車出口受阻 金融危機中,中系車遭受的更直接的影響是出口顯著下降,曾經連續幾年高速增長的中國汽車出口量在2008年來了個急剎車。 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8月中國汽車出口57531輛,同比下降5.34%,環比下降18%,成為近幾年來少見的月度負增長。對俄羅斯、南非、越南、伊朗等出口重點國家的汽車出口均呈停滯或下降趨勢,其中對越南和南非的出口量與去年8月相比,跌幅超過70%。 國家信息中心預計稱,今年中國整車出口增幅會大大降低,最多保持30'40%的增速,達到80萬輛左右,增幅將比去年減少一半甚至更多。自主品牌車型是出口的絕對主力,占乘用車出口的90%以上,其所受到的影響可見一斑。 中系車出口一直是自主品牌企業獲利的主要來源,在一些企業,其比例甚至達到了總產量的30%以上,而出口的萎縮,對自主品牌企業而言打擊不小。 機遇 轉型打破桎梏瓶頸 面臨市場壓力和自身發展需要,主流的自主品牌企業紛紛進入轉型階段,改變了對量的一味追求而強調質的改變。 “我們的產品沒有尊嚴,售價總是比人家便宜,總是被人家低看一眼,這個局面最起碼我是接受不了。”一自主品牌企業老總曾這樣表示,這其實是很多中國創造品牌面臨的現實境遇,這也是很多自主品牌轉型的原因。 過去一些老的自主品牌產品受制于當時資金實力和技術條件等原因,推出之初曾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了消費者對其的不信任感。從低端走向高端、從一味低價走向高性價比、從本土企業走向國際,成為自主品牌企業轉型的一致方向,而中系車慢慢成熟壯大、最終打破桎梏中系車發展的瓶頸,成為世界汽車中的重要一角。 機遇一 節能車方向有所作為 消費稅的改革,即將實施的燃油稅都明確了政府節能減排的決心,而發展小型車和新能源車則是大勢所趨。一向固守中低端的中系車如果能抓住這個時機,說不定能打個翻身仗。 中系車近年來在高端車上雖然沒有太大作為,但是在小排量車市場上卻有所建樹。微車市場中,QQ、路寶、奔奔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五六萬元價位區間,合資產品只有寥寥幾款低端小型車和高端微型車,但是中系車卻有個頭大、配置高但價格低的產品供用戶選擇,例如旗云、A5、比亞迪[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F3、駿捷FRV、吉利[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金剛等車型。而且這些車型因為銷量較高,所以在成本上也有優勢,價格低的優勢很難被合資產品所復制。 另外,社會對新能源車型的重視也給了中系車一個機會。在北京奧運會期間,長安[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奇瑞、吉利等廠家就有新能源車投入運營,比亞迪等廠家的新能源車型據稱很快就要量產。雖然外資品牌早已經引進了新能源車型,例如豐田[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普銳斯、思域混合動力但是受成本限制的原因,售價高昂,市場表現并不如預期理想,如果中系車的新能源車能在成本和技術上都讓人接受,那么這給中系車一個新的增長空間。 機遇二 消費力受挫 帶來新市場 金融風暴讓全球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受挫,會讓很多消費者更注重產品的性價比。這正是中系車展現自己優勢的好機會。上世紀能源危機給了節能的日本車一個發展空間,誰能說這次金融危機不是中系車走向世界的機會呢?如果中系車真正能夠做到“物美價廉”,那么這就是一個機會。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趙曉認為:“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民族自主品牌向海外出口可能是個機遇,但是要看我們怎么做了:第一我們能不能提供更加廉價的汽車,他們要買更便宜的汽車。第二我們能不能生產更節能的汽車,這時候我們是有一些機會的。中國的生產成本更低,中國生產的汽車可能會在歐美市場占據更大的份額。” 國內市場更需要物美價廉的車型,8月份本報聯手成都全搜索網站開展“你眼中的中系車”問卷調查,涉及自主品牌企業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消費信心等。來自全國各地消費者的823份有效調查問卷顯示,92.8%的人表示愿意購買中系車,其中,57.1%的消費者因為其性價比突出而選擇中系車。目前制約中系車市場份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消費者對“品質的不信任”和“不能找到合適的產品”兩個原因,一旦中系車在質上面有所飛躍,相信中系車會有更廣闊的天空。 |
上一篇:專家稱我國不建與國際油價聯動成品油價格機制
下一篇:燃油稅實施后的四大懸念 |
想便宜點買北京現代汽車嗎?參加江蘇汽車網組織的北京現代汽車團購行動吧,發揮集體的力量,一起來砍價。4S店提供包車接送,最主要的是提供您心動的價格,呵呵,還不報名去!GO >> |
西祠聯盟論壇 | |||||||
|
![]() |
百度中 自主品牌遭遇四大挑戰和機遇 相關內容 |
![]() |
Google搜索中 自主品牌遭遇四大挑戰和機遇 相關內容 |
![]() |
雅虎中 自主品牌遭遇四大挑戰和機遇 相關內容 |
![]() |
Sogou搜索中 自主品牌遭遇四大挑戰和機遇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