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汽車業真的進入嚴冬了嗎 |
本文關鍵詞:汽車 在多數汽車品牌都面臨銷量下滑、紛紛減產或裁員的灰色背景中,有幾個汽車企業的形象一直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一個是東風本田[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今年前九個月,這家企業累計銷量達126364輛,每個月平均銷量達1.4萬輛,同比增長41%,是行業增速的3.6倍,近日又宣布將今年的銷量目標提高1萬輛;一個是吉利[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汽車,今年上半年,這家企業累計銷量達12.169萬輛,同比增長11.8%,凈利潤達到2.61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7倍;還有一個是上汽通用五菱,今年前9個月,這家企業的銷量突破了49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近兩成,在微車市場的份額達到了45.6%,比去年同期增長2.3%。 這三家企業有幾個共同點:規模不算大,出身不算高貴,產品線也不算豐富,在獲得國家政策、資金的支持上,與某些大型國企相比也沒有優勢。尤其是上汽通用五菱和吉利汽車,在成立初期,還不同程度地受到資金技術短缺、品牌影響力弱等因素的困擾,并且要面對高手云集、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當初,這類企業被拋進市場自生自滅,但若干年后,它們的表現卻比同行更出色、更穩健。 以剛剛度過50周年大慶的上汽通用五菱為例,其前身是一個生產拖拉機的地方性小廠,資金技術一度匱乏;改革開放初期,產品銷量下滑,生存難以為繼,曾靠生產縫紉機和棉織機應付難關;80年代初轉產微型車后,也經歷了幾度浮沉;2002年與上汽通用合資成立上汽通用五菱后,進入高速發展期,從2002年的產銷12萬輛,一躍達到2007年的55萬輛。目前,上汽通用五菱占據了國內微車市場的半壁江山,市場份額達到45.6%。 短短50年,草根出身的上汽通用五菱如何實現了這種飛躍?翻開其發展史可以發現,正是一次次市場危機,為擅長把握市場的五菱提供了發展機遇。上汽通用五菱的前身——1958年破土動工的柳州動力機械廠是一個地方企業,其面臨的資源短缺、資金不足等問題,遠遠超過今天的汽車企業,當時工人過的是“早上拆床、晚上鋪床”、“竹籬笆圍墻”的生活,但就在這種困難形勢下,五菱堅持了下來,于1966年抓住市場需求轉產拖拉機,并迅速發展成為國家八大拖拉機基地之一;1978年改革開放后,國家不再包銷工業品,五菱再一次面臨生存危機,在研究市場后,五菱轉產微型車,并于1998年產銷達到10萬輛,成為業界第一。此后,更激烈的競爭和企業自身的問題,讓五菱的市場份額一度由20%下降到15%,面對困境,五菱又作出驚人之舉,2002年與上汽集團和美國通用合資成立上汽通用五菱。當時,柳州五菱要先將自己的核心業務和75.9%的優質資產無償劃撥上汽,其氣度與眼光堪稱壯士斷腕。 然而,市場再一次證明了五菱人的眼光,短短5年間,上汽通用五菱的銷量就由146648 輛增至552788 輛,市場份額由18%提高到43%,提前兩年翻番兌現了董事會提出的8年發展目標。其創造的“中中外合作模式”,也成為合資企業的經典之作。2005年,通用汽車董事長兼總裁瓦格納曾專程到上汽通用五菱考察,連稱自己不是來發表演講的,而是來學習的,并宣布將上汽通用五菱的低成本運作方式,介紹給其它通用公司分享。此后,通用全球45家工廠的制造總監集體來到上汽通用五菱學習。 上汽通用五菱的成功驗證了汽車業的一個規律,擅長把握市場的企業總是在困難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這樣的例子在全球汽車市場上也屢見不鮮:1929年經濟大危機期間,汽車銷量慘淡,克萊斯勒[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通用汽車轉產流線型新車,獲得市場認可,一舉成功;1970年石油危機爆發,以美國汽車為代表的高油耗車型銷量下滑,專門生產省油小型車的日本汽車,卻獲得市場青睞,并發展壯大起來。 在多數汽車品牌都面臨銷量下滑、紛紛減產或裁員的灰色背景中,有幾個汽車企業的形象一直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一個是東風本田[報價 圖片 4S店 新聞] ,今年前九個月,這家企業累計銷量達126364輛,每個月平均銷量達1.4萬輛,同比增長41%,是行業增速的3.6倍,近日又宣布將今年的銷量目標提高1萬輛;一個是吉利汽車,今年上半年,這家企業累計銷量達12.169萬輛,同比增長11.8%,凈利潤達到2.61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7倍;還有一個是上汽通用五菱,今年前9個月,這家企業的銷量突破了49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近兩成,在微車市場的份額達到了45.6%,比去年同期增長2.3%。 這三家企業有幾個共同點:規模不算大,出身不算高貴,產品線也不算豐富,在獲得國家政策、資金的支持上,與某些大型國企相比也沒有優勢。尤其是上汽通用五菱和吉利汽車,在成立初期,還不同程度地受到資金技術短缺、品牌影響力弱等因素的困擾,并且要面對高手云集、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當初,這類企業被拋進市場自生自滅,但若干年后,它們的表現卻比同行更出色、更穩健。 以剛剛度過50周年大慶的上汽通用五菱為例,其前身是一個生產拖拉機的地方性小廠,資金技術一度匱乏;改革開放初期,產品銷量下滑,生存難以為繼,曾靠生產縫紉機和棉織機應付難關;80年代初轉產微型車后,也經歷了幾度浮沉;2002年與上汽通用合資成立上汽通用五菱后,進入高速發展期,從2002年的產銷12萬輛,一躍達到2007年的55萬輛。目前,上汽通用五菱占據了國內微車市場的半壁江山,市場份額達到45.6%。 短短50年,草根出身的上汽通用五菱如何實現了這種飛躍?翻開其發展史可以發現,正是一次次市場危機,為擅長把握市場的五菱提供了發展機遇。上汽通用五菱的前身——1958年破土動工的柳州動力機械廠是一個地方企業,其面臨的資源短缺、資金不足等問題,遠遠超過今天的汽車企業,當時工人過的是“早上拆床、晚上鋪床”、“竹籬笆圍墻”的生活,但就在這種困難形勢下,五菱堅持了下來,于1966年抓住市場需求轉產拖拉機,并迅速發展成為國家八大拖拉機基地之一;1978年改革開放后,國家不再包銷工業品,五菱再一次面臨生存危機,在研究市場后,五菱轉產微型車,并于1998年產銷達到10萬輛,成為業界第一。此后,更激烈的競爭和企業自身的問題,讓五菱的市場份額一度由20%下降到15%,面對困境,五菱又作出驚人之舉,2002年與上汽集團和美國通用合資成立上汽通用五菱。當時,柳州五菱要先將自己的核心業務和75.9%的優質資產無償劃撥上汽,其氣度與眼光堪稱壯士斷腕。 然而,市場再一次證明了五菱人的眼光,短短5年間,上汽通用五菱的銷量就由146648 輛增至552788 輛,市場份額由18%提高到43%,提前兩年翻番兌現了董事會提出的8年發展目標。其創造的“中中外合作模式”,也成為合資企業的經典之作。2005年,通用汽車董事長兼總裁瓦格納曾專程到上汽通用五菱考察,連稱自己不是來發表演講的,而是來學習的,并宣布將上汽通用五菱的低成本運作方式,介紹給其它通用公司分享。此后,通用全球45家工廠的制造總監集體來到上汽通用五菱學習。 上汽通用五菱的成功驗證了汽車業的一個規律,擅長把握市場的企業總是在困難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這樣的例子在全球汽車市場上也屢見不鮮:1929年經濟大危機期間,汽車銷量慘淡,克萊斯勒、通用汽車轉產流線型新車,獲得市場認可,一舉成功;1970年石油危機爆發,以美國汽車為代表的高油耗車型銷量下滑,專門生產省油小型車的日本汽車,卻獲得市場青睞,并發展壯大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