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上海旅游景點 城市:上海旅游景點
東安公園南界龍華西路,北臨中山南二路,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原為清代張姓私園,建國后改名為東安苗圃,面積1.13萬平方米。1980年開始將苗圃改建為公園,并征用臨近土地7000多平方米,1983年5月1日局部開放,1984年"五一"節全園開放。該公園曾獲1986年國家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優秀設計三等獎和1986年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二等獎。 東安公園是一座以竹為主的江南庭園式公園。公園布局采用傳統院落與現代園林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植物、地形、水面、建筑等園林要素組成自然、簡潔的園林空間。運用小中見大造園手法創造多種園林意境,避免了單調、俗套。洞門、漏窗、游廊相連,構成重重深院,曲折幽深,環境優雅。園內花墻環繞,院落布局時而幽深,時而開朗;植物種植時而翠竹掩映,時而花木茂盛。園內植物以竹為主,遍植箬竹、紫竹、斑竹、鳳尾竹、菲白竹、印度竹、鑲碧玉竹、剛竹、茶竹、慈孝竹、葫蘆竹、琴絲竹、大、小觀音竹等15個品種、400余叢,大小高低,錯落有致。各院、亭、軒內均設有以太湖石砌的茶花、杜鵑、牡丹等花臺、花壇,周圍配植四季常青的夾竹桃、香樟、龍柏等。風格獨特的翠竹樓、芳竹亭、紅杏亭、千里亭、伏櫪軒;栩栩如生的百花仙子、婀娜多姿的孔雀姑娘玻璃鋼雕塑;水質清澈的翠竹湖、觀魚池、山泉溪、壁泉及新穎別致的兒童樂園等二十多處景點分布在各個院落,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立體畫卷。 主要景點(區) 大門、第一重院落:園北正門采用居民住宅式的垂花門,設計獨具匠心,三面青瓦粉墻,植以叢叢翠竹。中間筑一個居民住宅式小巧的垂花門,不加繁瑣裝飾,顯得樸實無華。門內則是一個以花卉、假山石布置的小庭院。向左折就步入了環以翠竹,繞以流水的"水竹院",使人有豁然開朗之感。小庭院正南透過墻面上的花格窗,內園景色隱約可見,但無門可入,收到可望不可及的效果。水竹院左右粉墻上有各式漏窗,并有門洞通向西側第二重小院落。 第二重院落左側小院為封閉式,右側第三重小院一面通向翠竹樓,一面通向第四重小院落。 翠竹樓:第四重小院內一潭水池,倒映著周圍景色,池畔立一座妙齡少女的雕像。翠竹樓就位于小院的西北,樓前一潭碧水,水上有汀步和小橋。樓為二層四開間,混合結構,面積約200平方米。樓內的桌、椅、凳、畫、掛落、吊頂、護壁皆為竹制。樓門懸掛一幅半圓筒形竹聯,鐫刻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名句;為滬上書法家張森所書,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憑欄俯眺,竹影翩翩,全園景色盡收眼底。 迎春院:園西南迎春院四周飾粉墻,墻上設花格漏窗,有一圓形門洞與其它院落相通。園內植榆樹、香樟、雪松、桂花等樹木。院內有一軒、一亭、一廊。軒名"伏櫪",坐北朝南,混合結構,面積約160平方米,軒東有游廊和千里亭相連,游廊和千里亭均為混合結構,小青瓦結頂。這一組建筑是老年游人游憩之所,軒亭的名稱寓意"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芳竹亭:芳竹亭在園的中部,竹結構,竹頂,四角平翹。亭東側砌半堵磚墻,墻上有漏窗,墻邊設置一套石桌石凳,別有風趣。亭南是大草坪,北面接園池,景色優美。 合歡亭:園西南角建一只重檐八角合歡亭,全部竹結構,翹角,亭內為竹扶欄、竹凳。亭四周樹木茂盛。環境幽雅。
東安公園南界龍華西路,北臨中山南二路,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原為清代張姓私園,建國后改名為東安苗圃,面積1.13萬平方米。1980年開始將苗圃改建為公園,并征用臨近土地7000多平方米,1983年5月1日局部開放,1984年"五一"節全園開放。該公園曾獲1986年國家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優秀設計三等獎和1986年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二等獎。 東安公園是一座以竹為主的江南庭園式公園。公園布局采用傳統院落與現代園林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植物、地形、水面、建筑等園林要素組成自然、簡潔的園林空間。運用小中見大造園手法創造多種園林意境,避免了單調、俗套。洞門、漏窗、游廊相連,構成重重深院,曲折幽深,環境優雅。園內花墻環繞,院落布局時而幽深,時而開朗;植物種植時而翠竹掩映,時而花木茂盛。園內植物以竹為主,遍植箬竹、紫竹、斑竹、鳳尾竹、菲白竹、印度竹、鑲碧玉竹、剛竹、茶竹、慈孝竹、葫蘆竹、琴絲竹、大、小觀音竹等15個品種、400余叢,大小高低,錯落有致。各院、亭、軒內均設有以太湖石砌的茶花、杜鵑、牡丹等花臺、花壇,周圍配植四季常青的夾竹桃、香樟、龍柏等。風格獨特的翠竹樓、芳竹亭、紅杏亭、千里亭、伏櫪軒;栩栩如生的百花仙子、婀娜多姿的孔雀姑娘玻璃鋼雕塑;水質清澈的翠竹湖、觀魚池、山泉溪、壁泉及新穎別致的兒童樂園等二十多處景點分布在各個院落,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立體畫卷。 主要景點(區) 大門、第一重院落:園北正門采用居民住宅式的垂花門,設計獨具匠心,三面青瓦粉墻,植以叢叢翠竹。中間筑一個居民住宅式小巧的垂花門,不加繁瑣裝飾,顯得樸實無華。門內則是一個以花卉、假山石布置的小庭院。向左折就步入了環以翠竹,繞以流水的"水竹院",使人有豁然開朗之感。小庭院正南透過墻面上的花格窗,內園景色隱約可見,但無門可入,收到可望不可及的效果。水竹院左右粉墻上有各式漏窗,并有門洞通向西側第二重小院落。 第二重院落左側小院為封閉式,右側第三重小院一面通向翠竹樓,一面通向第四重小院落。 翠竹樓:第四重小院內一潭水池,倒映著周圍景色,池畔立一座妙齡少女的雕像。翠竹樓就位于小院的西北,樓前一潭碧水,水上有汀步和小橋。樓為二層四開間,混合結構,面積約200平方米。樓內的桌、椅、凳、畫、掛落、吊頂、護壁皆為竹制。樓門懸掛一幅半圓筒形竹聯,鐫刻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名句;為滬上書法家張森所書,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憑欄俯眺,竹影翩翩,全園景色盡收眼底。 迎春院:園西南迎春院四周飾粉墻,墻上設花格漏窗,有一圓形門洞與其它院落相通。園內植榆樹、香樟、雪松、桂花等樹木。院內有一軒、一亭、一廊。軒名"伏櫪",坐北朝南,混合結構,面積約160平方米,軒東有游廊和千里亭相連,游廊和千里亭均為混合結構,小青瓦結頂。這一組建筑是老年游人游憩之所,軒亭的名稱寓意"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芳竹亭:芳竹亭在園的中部,竹結構,竹頂,四角平翹。亭東側砌半堵磚墻,墻上有漏窗,墻邊設置一套石桌石凳,別有風趣。亭南是大草坪,北面接園池,景色優美。 合歡亭:園西南角建一只重檐八角合歡亭,全部竹結構,翹角,亭內為竹扶欄、竹凳。亭四周樹木茂盛。環境幽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