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福建旅游景點 城市:寧德旅游景點
清乾隆間福寧太守李拔(四川人)有《詠桐川》詩:桐山夾峙海門開,千里雙江倒瀉來。誰向中流資抵柱?洪波萬頃一齊回。 桐山名勝素有八景之稱。關于“八景之說”有二:其一,御屏積翠,蓮峰曙月,罾坪漁火,石湖春漲,玉塘秋色,龍山霽雪,雙髻凌云,棲林煙雨。其二,昭明夕照,棲林煙雨、圓覺曉鐘、雙髻凌云、罾坪漁火、石湖春漲、玉塘秋色、龍山霽雪。通常流行的桐城八景指第二種,試作如下介紹: 【雙髻凌云】:清嘉慶版《福鼎縣志》卷二,山川條載:“雙髻山,在治東北五里。雙峰并峙,形如螺髻,旁有龜峰。州志:‘峰最高處,有一覽軒遺址,昔徐公履、衛子堅游憩于此’”。宋有詩人《雙髻山》云:“雙髻屹立幾千尺,古木長藤風瑟瑟,虛空八表氣清冷,月白中天露華滴。桂花影照團圓光,猿猱笑聲秋夜長,廣寒宮府近相逼,妙歌一曲舞霓裳”。朱熹在淳熙(1174-1189)年中,以禁偽學,避地長溪,曾在桐山一覽軒(雙髻山之龜峰最高處)講學,有不少朱熹的弟子和同道,如瀲城楊輯,桐山的高國楹等人。今廢而遺址尚存,古今無數名士文人曾來游覽,而留下許多膾灸人口的詩文。 一覽軒雙髻巋然構草堂,高賢講學尚流芳。莫言古跡迷苔蘚,一覽軒中晤紫陽。 【龍山霽雪】:“放眼平沙雪乍晴,神龍首尾漸分明,亂瓊搖日牛蹄滑,飛絮因風馬足輕,詩思壩橋原有約,故人剡曲豈無情,開筵卻笑桓宣武涿鼻勖仙!閉饈喬宄餉畝粵降拿櫳礎A皆諭┏俏髂轄跡唇崾錚萌粲瘟暈煞鍔劍迤秸梗慈綬煞鎩V德《苯冢笱└哺巧酵罰宄浚疥膠丈詼M邐櫨窳靡慌勺忱齜綣猓∑涫擔憂罷飫錁∈且黃納劍囟牙劾郟硬荽隕科嗔梗思:敝痢?如今是海晏河清,龍鳳呈祥,山中面貌,煥然一新。但只見:蓮花新村,樓房杯比,太陽閣上,工廠林立;山間公路直達南溪,江上大橋貫通城內,好一派欣欣向榮氣象。有詩贊道:百川誰復障之東?神圣工農唱“大風”,辟地開天曾伏虎,移山填海更降龍,婉蜒公路舒金帶,屈曲大橋落彩虹,寂寞荒丘成鬧市,桐城八景畫圖中。 【園覺曉鐘】:圓覺寺,位于城郊福全山(覆船山)畔福鼎一中校園內,原名羅漢寺,明永樂三年(1404)西園族長高伯泰倡建,為西圓高氏宗祠,祠寺合一,除了祭祀活動之外,還利用該建筑物辦起私塾,聘請教師為族內子弟授課。明嘉靖年間毀于倭患,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為福鼎市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柘榮縣明萬歷年間進士及第,官至湖廣參政游樸,因是高氏的外甥,小時就讀于圓覺私塾。曾留有墨跡《題圓覺寺》詩云:“圓宮性所愛,臨眺不妨遲。流水無春夏,巖泉自歲時。山人談夢幻,漁火識推移,預訂他年約,歸來共釣絲。”清桐南貢生施庭嘉(字亮泰)亦有《題圓覺寺》詩:“松杉蔭滿古禪寺,翠竹黃花遍地芳,一闕鐘聲通覺路,十分月色是圓光。”古禪寺至民國初改為學堂,一九三八年,改辦為福鼎縣立中學(初名北嶺中學),從此,朗朗書聲取代了鐘聲。 【石湖春漲】:石湖橋位于桐南一里,上庵山麓、龍山溪。舊為木構,后改建為石平板橋。長八丈,闊一丈,高二丈。昔有巧匠王仙源曾造石橋三十六座,時有“三十六橋風雨夜,幾多詩句在人間”之詠。現皆莫詳其所在,唯此橋獨存。該橋始建無可考,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玉塘夏榮重修(至今橋頭尚存碑記及“古廉江里”“桐山營”“桐山堡”等石刻),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夏勛再修。石湖橋是風景橋,當年周圍山明水秀,視野開闊,景色誘人,據舊志載:自石湖橋至春牛亭(今烈士陵園附近)一路芳草長堤,乃仕女游春,流連躑躅之所。“石湖春漲”為“桐山八景”之一。后由于人為與自然原因,石湖橋的風光,大非往昔。今福汾線巖前路段的公路橋,也號稱“石湖橋”,可能是慕名美化的。 【罾坪漁火】:罾排漁火摘自謝瑞元《渡頭月》在我的記憶里,有一粒金亮的漁火在閃光。在這粒漁火的光圈里,閃現出一個老人的慈祥的面容。一粒漁火的閃光是微小的,這個在罾排上捕魚的老人,也是極平凡的。然而,在遠離故鄉的日子里,我卻非常思念他。我的故鄉,非常美麗,被稱為八景之一----罾坪漁火。怎么叫罾坪呢?聽老人說是因世世代代許多人都用罾排捕魚的緣故,水面上麋集許多罾排,遠遠望去,恍若坪地,故名罾坪。可見,故鄉是歷史相當悠久的漁鄉了。故鄉的罾排,是極原始、簡陋的捕魚船。它用幾根并排的大毛竹連綴著,前頭裝著用竹子做支架的方形魚網,后頭用竹篷蓋的艙,艙里安著床、鍋及漁具等雜物。夜晚,罾排上亮著"馬頭燈",人們站在支架前,每隔一個時候,便拉起系在架上的繩子,于是,就可以聽到網里魚蝦的撲楞聲,這時漁翁們便熟練地用小網把撈起的魚蝦倒入竹簍里了。我家屋前是橄欖潭。小時,每當夏夜,我都愛坐在潭畔那棵合抱的橄欖樹下乘涼。這時,深潭里飄浮著只只罾排,閃亮著粒粒漁火。在閃閃爍爍的漁火中,我會辨認出老人罾排上那粒漁火。當那粒我熟悉的漁火移近潭畔時,我便歡樂地喊:"大爺!"此刻,只聽清脆的竹篙聲,罾排攏岸了。于是,我蹦上老人的罾排,跟他一塊去捕魚了。一次,我問:"大爺,你日間做田,晚上又討小海,新辛苦嗎?"老人現出悲戚的面容,喟嘆說:"哎!做人做人,總要做嘛,不這樣,能活下去嗎?"他見我聽愣住,忙又現笑容,問:"呃!男人的男字怎么寫?"我說:"不是田字頭下一個力字嗎?!"他哈哈笑了:"是呀,是呀。壓在男人頭上的是一丘田,不出力干行嗎?!"我聽了也哈哈笑了。在起網落網時,他常愛唱這首咸水歌:"白鰳好吃都是鱗,跳魚黑黑味素清……"每晚從罾排上回到家里,他都揀幾只活蹦亂跳的大蝦給我玩……今年夏天,蟬聲催我歸鄉了,湊巧,正是古歷"六月六",俗傳是"土地公"曬銀的日子。奶奶為我碰上福運,感到很歡喜。正是黃昏時分,我憑窗一望,只見那棵合抱的橄欖樹,雖歷盡歲月風霜,卻仍然青枝綠葉,結實累累。啊!此刻,我的眼簾仿佛閃現一粒久違而親切的漁火。在漁火的光圈里閃現出一個老人的面容。我急切地問:"奶奶,大爺還討小海嗎?"奶奶點頭說:"討的。可他眼下不是為了柴米油鹽了。"又說:"啊哈!他還常問起你吶。"這時,我從大爺又想到橄欖。小時,大爺爬上樹去,摘橄欖給我吃的。啊!他像這橄欖一樣,給人留下久久的芬芳的回味。漁鄉夏夜,是迷人的,我正坐在橄欖樹下尋夢,大爺拎著竹簍來了。由于久別,他感到異常歡喜,說:"哦!你回來了!"又說:"湊巧,跟我去討小海吧。"他解開系在橄欖樹上的纜繩,縱身一跳,接著竹篙輕輕一點,罾排便攏岸了。登上罾排不久,一江漁火先后亮了。啊!一盞、兩盞,漁火隨著罾排在飄動,倒影在江水里,閃閃爍爍,燦若繁星。大爺臉色紅潤、神態安閑地拉住系在竹子支架上的繩子起網、下網,不久便捕到半竹簍的魚蝦了。他把魚蝦洗了洗,便放進小鍋里去煮。大爺邊吧噠吧噠煙斗邊對我說:"今夜,我們久別重逢,好好喝它幾杯。"幾杯酒落肚,他神情更舒暢了,掏出一本會員證,說:"我現刻參加老人協會了。"這時,岸上一幢樓屋燈火明亮,頻頻傳來絲竹之聲。他歡樂地指著說:"這座屋子是老人協會的俱樂部。眼下,我們老頭可樂了,吹吹打打的。"又說:"別瞧不都是粗人,我們還會吟詩哩。"我笑問:"哦!吟的什么詩?"他裝著搖扇的樣子,說:"白扇詩嘛。"這時,罾排在江上慢慢兒地飄浮著,漁火在歡樂地閃爍著。我們邊喝著酒,邊敘談著家常。我問:"大爺,你老來還要辦什么事呢?"他呷著酒,說:"你猜?"我笑笑說:"還不是那三大件----找墓地、蓋房、娶孫媳婦?!"他搖搖頭,捋著胡子哈哈笑了:"嘿!我們幾個老頭,想籌些錢蓋個路亭。"他指著遠處的江岸說:"就準備在那兒蓋個亭,讓路過的避避風雨,挑擔的辛苦了歇歇。"我笑問:"這亭叫什么名呢?"他摸摸胡子,笑說:"這叫做未生兒子先號名。山村野人,沒文化,就起個快活亭好嗎?"我說:"這名字取得好。"他高興了。突然,江上飄來了漁歌:"白鰳好吃都是鱗,跳魚黑黑味素清。"大爺一聽樂了,接口便唱:"魚蝦要吃你就吃,啤酒要吃你就斟。"遠近罾排上的人們聽了,逗得哈哈大笑。夜深了,一江漁火更加明亮。它溶入月色,溶入歡笑,溶入歌聲,溶入濤音,在閃爍著、搖曳著、飄動著、跳躍著。我想:一粒粒漁火的閃光,雖然是微小的。但它既不自卑,也不驕傲,在盡職地發光。然而,粒粒漁火連綴在一起,不是顯得燦爛輝煌嗎?! 【玉塘秋色】:玉塘堡又名塘底堡,位于城南4公里處。有山、有水、有平原,幾千畝蔥翠的山場,緊連千頃寬闊的海域,是海中山、山中海,構成旖旎的山海大觀,是多功能的旅游勝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6)鄉民為御倭而筑之。城周長1600米余、高6米余、墻厚3米余。城墻南面臨海,北面繞山,有東西南北四門,北門險峻,筑城時因失一石匠而閉塞。現有東、西、南三門,城樓已毀,但城墻、城門較完整,部分城墻上有女墻環繞,城外有七個土墩,曰七星墩,是當年抗倭的軍事之地,今只留棋盤墩.當年愛國將將領戚繼光曾駐兵于此。是福鼎目前保護較好古城墻之一,也是沿存的古代戰爭遺址。順治丙申(1656年),八月十八夜,敵寇破城入室,族眾英通抵抗,但寡不敵眾,終尸橫遍地,血流成渠,滿目焦土,慘不可聞。后人于東門外堆尸入冢,碑載“玉塘夏氏忠義冢”(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抗寇英烈,玉塘人民每到清明節都以雞毛祭奠。是進行革命愛國主義會傳統的教育的場所。日本木下沿子(研究東方文化學者)參觀玉塘城堡時說:“日本人經中國人民留下血的教訓。”玉塘城堡1989年被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玉塘靠山面海,背金山,左東崗,右馬鞍,前西岳為屏,構成海光山色,長堤煙波,舟筏網釣,罾排漁火,魚蝦池塘,竹桿疏影,震妝暮浴,美不勝收,春雨秋霧,仿如潑墨丹青。城外壩頭溪,舊時沿溪和山坡,多植楓林、烏柏、桂花等,秋日,城堡內外樹葉一片丹黃,游魚飛鳥,景色十分迷人。古稱“玉塘秋色”,乃為“桐城八景”之一。福寧知府李拔有詩:“塘映山光衛斗城,秋來秀色可怡青,無邊木葉垂垂舞,不盡蟬聲嚦嚦鳴,夾道稠留蔭遠,沿崖曲水瀉塵情,閑情更上湖堤望,百金田疇喜埠盈。” 近年來壩頭溪水上茶座歌廳數十家,建構別致,夜間彩光,五顏六色,映入潭中,吸引不少男女,歌舞不夜。古城內明清古居,古香古色,布局合理,灰墻黑瓦,古樸大方,山墻多變,古街古巷,卵石鋪地,街傍城邊,水渠川流,有七巷(七條古巷)七井(七個古代水井),民居庭院,花窗梁棟,精雕細刻,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是研究民宅建筑藝術的瑰寶。國內古建筑專家給予很高的評價。此外還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古城東門數百年樟榕合抱,背面金山古木參天,曲徑通幽,是避暑度假這勝地,城西南二里許的犁壁巖,奇石林立,有風動石、尼姑巖、一線天等諸勝,又有精舍凌霄,海門巨浪,龍首凌云,虎牙盤翠積,馬鞍獻秀,文筆書空,西溪印月,南堡凝霞等玉塘十二景。獨特的民俗活動,特別要提的是紀念戚繼光而留下來的幾種意義的活動,如曳石,點火把,三人騎大馬,撥竹竿、車缸等。據說這些節目都是戚斷光抗倭時提倡的活動,活動起來,好像戰備一樣,滿城火花,還有轟轟聲響,寇不敢放港。節目活動面大,隨意性大,參與性大,是最好的旅游活動節目。 【昭明夕照】:昭明寺為福鼎聞名海內外的千年古剎之一。位于城區西北約六公里的鰲峰山。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相傳為昭明太子蕭統所敕建,題有匾額,故而得名。同時,“造七級浮屠,以鎮溫麻”。宋、明兩代,歷經火焚。明嘉靖十三年(1534),塔寺并修。由于年代遠久,殿宇毀壞不堪。改革開放以來,在釋青芝、釋界讓法師的帶領下,全寺僧眾艱辛創業,重興寺宇。1983年,有星洲廣平法師錫迥祖國觀光,參拜昭明寺,見古塔、大殿勢將傾塌,歸稟立船大和尚,叨蒙濟款重新修建。同時請三十三尊銅佛安供塔龕內。昭明古塔為福建省最早寺塔之一。經重新修建,已恢復舊觀。其塔基面積四十七平方米,塔高二十五點六米,為樓閣式仿木結構,空心磚構,塔內設有扶梯。塔后復修的藏經閣為磚木結構,高二十四米,面積八百四十平方米,古色古香,壯觀巍峨,為閩東之冠。 佛歷2541年,復有星洲遠藏、法麟、法輝等法師錫迥祖國朝圣,掛搭昭明,愛其山水秀麗,帚為發動善信,來此啟建水陸功德,獻資修建禪堂、玉佛殿等。重建后,寺宇呈現一新。“昭明古剎”為趙樸初所題。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藏經閣;左右廂分別有鐘樓、鼓樓、念佛堂、法堂、怡怡齋、僧寮、五觀堂等。山門前有慧明舍利塔、飛翠亭、昭明太子讀書臺等遺址。全寺占地面積達一萬五干平方米。現有僧人七十人,初具叢林規模。1994年、1995年先后應縣居士林和新加坡三十二位居士請求,分別舉辦水陸法會。1998年4月,該寺舉行界奇方丈升座慶典。我市黨政領導及新加坡居士、武漢市居士以及溫州地區和福鼎信眾達千余人前往祝賀。 每當夕陽西下,寺內的琉璃瓦、銅鈴、銅鐘與夕陽交相輝映,相伴陣陣低沉的梵鐘,昭明寺越加金碧輝煌。前人把這景觀稱為“昭明夕照”,列為桐城八景之一。登臨時可由棲林寺沿“十八盤”(嶺)拾級而上,富有情趣。亦可由桐城驅車直達。登上千載古塔遠眺,山川城廓一覽無余。新房林立,雙溪襟流,令人陶醉。不禁令人品味古詩“古剎南朝地,登臨遠俗氛,鳥啼山外樹,人踏嶺頭云,塔影參天留,鐘聲帶雁聞,興亡思帝子,黃葉落紛紛。”“塔影西斜紅日暮,炊煙起處是桐廬。”寥寥詩句把千年古寺描繪得淋漓盡致,如人其境。明簽事林愛民、參政游樸等古代名人均有詩賦。清乾隆翰林院編修何西泰游寺留詩曰:“我來訪勝招提境,斷褐猶存帝子名。地是上方塵世隔,座聞清馨道心生。文章六代辭華盡,香火千秋感慨平。不用登臨更懷古,寒流東去夕陽明”。 【棲林煙雨】:棲林寺,離福鼎市區2.5公里的鰲峰山下。《縣志三山志》作棲林院,又稱棲林禪院。是福鼎千年古剎之一,始建于晉天福三年(938),宋政和年間(1111-1118)重修,現已修飾一新。殿宇齊全,交通方便,環境清新,令游人留連忘返,是一個集旅游、觀光、避暑于一體的小叢林。宋代狀元王十朋曾游此寺,題有:“我如倦鳥欲棲林,喜見禪僧棲處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歸心”一詩而聞名閩浙。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古剎陸續修葺。重修大雄寶殿(重檐歇山式)、天王殿、祖師殿、觀音樓、凈土堂,興建地藏殿、法堂、僧舍等,殿宇雖經重修或重建,但仍保留古剎風貌。布局典雅,工藝精湛。殿內羅漢、金剛、法相莊嚴。宋宣和《縣儀案》碑記一方和宋宣和水井一口,尚保存完好。該寺巒嶂環抱,山川清秀。古剎列入“桐城八景”之一“棲林煙雨”。每當煙花三月,幽谷彌漫煙雨,朦朦朧朧,若隱若現,為古今文人結集題詠之處。清朝邑令岳廷元作《游棲林寺》詩:“探奇豪興未全休,為訪招提挈伴游。劇喜竹陰橫翠幛,恰逢梅雨潤青疇。人無南北皆真率,胸有溪山足唱酬,到此炎塵都滌盡,置身如在小瀛洲。”
清乾隆間福寧太守李拔(四川人)有《詠桐川》詩:桐山夾峙海門開,千里雙江倒瀉來。誰向中流資抵柱?洪波萬頃一齊回。 桐山名勝素有八景之稱。關于“八景之說”有二:其一,御屏積翠,蓮峰曙月,罾坪漁火,石湖春漲,玉塘秋色,龍山霽雪,雙髻凌云,棲林煙雨。其二,昭明夕照,棲林煙雨、圓覺曉鐘、雙髻凌云、罾坪漁火、石湖春漲、玉塘秋色、龍山霽雪。通常流行的桐城八景指第二種,試作如下介紹: 【雙髻凌云】:清嘉慶版《福鼎縣志》卷二,山川條載:“雙髻山,在治東北五里。雙峰并峙,形如螺髻,旁有龜峰。州志:‘峰最高處,有一覽軒遺址,昔徐公履、衛子堅游憩于此’”。宋有詩人《雙髻山》云:“雙髻屹立幾千尺,古木長藤風瑟瑟,虛空八表氣清冷,月白中天露華滴。桂花影照團圓光,猿猱笑聲秋夜長,廣寒宮府近相逼,妙歌一曲舞霓裳”。朱熹在淳熙(1174-1189)年中,以禁偽學,避地長溪,曾在桐山一覽軒(雙髻山之龜峰最高處)講學,有不少朱熹的弟子和同道,如瀲城楊輯,桐山的高國楹等人。今廢而遺址尚存,古今無數名士文人曾來游覽,而留下許多膾灸人口的詩文。 一覽軒雙髻巋然構草堂,高賢講學尚流芳。莫言古跡迷苔蘚,一覽軒中晤紫陽。 【龍山霽雪】:“放眼平沙雪乍晴,神龍首尾漸分明,亂瓊搖日牛蹄滑,飛絮因風馬足輕,詩思壩橋原有約,故人剡曲豈無情,開筵卻笑桓宣武涿鼻勖仙!閉饈喬宄餉畝粵降拿櫳礎A皆諭┏俏髂轄跡唇崾錚萌粲瘟暈煞鍔劍迤秸梗慈綬煞鎩V德《苯冢笱└哺巧酵罰宄浚疥膠丈詼M邐櫨窳靡慌勺忱齜綣猓∑涫擔憂罷飫錁∈且黃納劍囟牙劾郟硬荽隕科嗔梗思:敝痢?如今是海晏河清,龍鳳呈祥,山中面貌,煥然一新。但只見:蓮花新村,樓房杯比,太陽閣上,工廠林立;山間公路直達南溪,江上大橋貫通城內,好一派欣欣向榮氣象。有詩贊道:百川誰復障之東?神圣工農唱“大風”,辟地開天曾伏虎,移山填海更降龍,婉蜒公路舒金帶,屈曲大橋落彩虹,寂寞荒丘成鬧市,桐城八景畫圖中。 【園覺曉鐘】:圓覺寺,位于城郊福全山(覆船山)畔福鼎一中校園內,原名羅漢寺,明永樂三年(1404)西園族長高伯泰倡建,為西圓高氏宗祠,祠寺合一,除了祭祀活動之外,還利用該建筑物辦起私塾,聘請教師為族內子弟授課。明嘉靖年間毀于倭患,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為福鼎市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柘榮縣明萬歷年間進士及第,官至湖廣參政游樸,因是高氏的外甥,小時就讀于圓覺私塾。曾留有墨跡《題圓覺寺》詩云:“圓宮性所愛,臨眺不妨遲。流水無春夏,巖泉自歲時。山人談夢幻,漁火識推移,預訂他年約,歸來共釣絲。”清桐南貢生施庭嘉(字亮泰)亦有《題圓覺寺》詩:“松杉蔭滿古禪寺,翠竹黃花遍地芳,一闕鐘聲通覺路,十分月色是圓光。”古禪寺至民國初改為學堂,一九三八年,改辦為福鼎縣立中學(初名北嶺中學),從此,朗朗書聲取代了鐘聲。 【石湖春漲】:石湖橋位于桐南一里,上庵山麓、龍山溪。舊為木構,后改建為石平板橋。長八丈,闊一丈,高二丈。昔有巧匠王仙源曾造石橋三十六座,時有“三十六橋風雨夜,幾多詩句在人間”之詠。現皆莫詳其所在,唯此橋獨存。該橋始建無可考,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玉塘夏榮重修(至今橋頭尚存碑記及“古廉江里”“桐山營”“桐山堡”等石刻),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夏勛再修。石湖橋是風景橋,當年周圍山明水秀,視野開闊,景色誘人,據舊志載:自石湖橋至春牛亭(今烈士陵園附近)一路芳草長堤,乃仕女游春,流連躑躅之所。“石湖春漲”為“桐山八景”之一。后由于人為與自然原因,石湖橋的風光,大非往昔。今福汾線巖前路段的公路橋,也號稱“石湖橋”,可能是慕名美化的。 【罾坪漁火】:罾排漁火摘自謝瑞元《渡頭月》在我的記憶里,有一粒金亮的漁火在閃光。在這粒漁火的光圈里,閃現出一個老人的慈祥的面容。一粒漁火的閃光是微小的,這個在罾排上捕魚的老人,也是極平凡的。然而,在遠離故鄉的日子里,我卻非常思念他。我的故鄉,非常美麗,被稱為八景之一----罾坪漁火。怎么叫罾坪呢?聽老人說是因世世代代許多人都用罾排捕魚的緣故,水面上麋集許多罾排,遠遠望去,恍若坪地,故名罾坪。可見,故鄉是歷史相當悠久的漁鄉了。故鄉的罾排,是極原始、簡陋的捕魚船。它用幾根并排的大毛竹連綴著,前頭裝著用竹子做支架的方形魚網,后頭用竹篷蓋的艙,艙里安著床、鍋及漁具等雜物。夜晚,罾排上亮著"馬頭燈",人們站在支架前,每隔一個時候,便拉起系在架上的繩子,于是,就可以聽到網里魚蝦的撲楞聲,這時漁翁們便熟練地用小網把撈起的魚蝦倒入竹簍里了。我家屋前是橄欖潭。小時,每當夏夜,我都愛坐在潭畔那棵合抱的橄欖樹下乘涼。這時,深潭里飄浮著只只罾排,閃亮著粒粒漁火。在閃閃爍爍的漁火中,我會辨認出老人罾排上那粒漁火。當那粒我熟悉的漁火移近潭畔時,我便歡樂地喊:"大爺!"此刻,只聽清脆的竹篙聲,罾排攏岸了。于是,我蹦上老人的罾排,跟他一塊去捕魚了。一次,我問:"大爺,你日間做田,晚上又討小海,新辛苦嗎?"老人現出悲戚的面容,喟嘆說:"哎!做人做人,總要做嘛,不這樣,能活下去嗎?"他見我聽愣住,忙又現笑容,問:"呃!男人的男字怎么寫?"我說:"不是田字頭下一個力字嗎?!"他哈哈笑了:"是呀,是呀。壓在男人頭上的是一丘田,不出力干行嗎?!"我聽了也哈哈笑了。在起網落網時,他常愛唱這首咸水歌:"白鰳好吃都是鱗,跳魚黑黑味素清……"每晚從罾排上回到家里,他都揀幾只活蹦亂跳的大蝦給我玩……今年夏天,蟬聲催我歸鄉了,湊巧,正是古歷"六月六",俗傳是"土地公"曬銀的日子。奶奶為我碰上福運,感到很歡喜。正是黃昏時分,我憑窗一望,只見那棵合抱的橄欖樹,雖歷盡歲月風霜,卻仍然青枝綠葉,結實累累。啊!此刻,我的眼簾仿佛閃現一粒久違而親切的漁火。在漁火的光圈里閃現出一個老人的面容。我急切地問:"奶奶,大爺還討小海嗎?"奶奶點頭說:"討的。可他眼下不是為了柴米油鹽了。"又說:"啊哈!他還常問起你吶。"這時,我從大爺又想到橄欖。小時,大爺爬上樹去,摘橄欖給我吃的。啊!他像這橄欖一樣,給人留下久久的芬芳的回味。漁鄉夏夜,是迷人的,我正坐在橄欖樹下尋夢,大爺拎著竹簍來了。由于久別,他感到異常歡喜,說:"哦!你回來了!"又說:"湊巧,跟我去討小海吧。"他解開系在橄欖樹上的纜繩,縱身一跳,接著竹篙輕輕一點,罾排便攏岸了。登上罾排不久,一江漁火先后亮了。啊!一盞、兩盞,漁火隨著罾排在飄動,倒影在江水里,閃閃爍爍,燦若繁星。大爺臉色紅潤、神態安閑地拉住系在竹子支架上的繩子起網、下網,不久便捕到半竹簍的魚蝦了。他把魚蝦洗了洗,便放進小鍋里去煮。大爺邊吧噠吧噠煙斗邊對我說:"今夜,我們久別重逢,好好喝它幾杯。"幾杯酒落肚,他神情更舒暢了,掏出一本會員證,說:"我現刻參加老人協會了。"這時,岸上一幢樓屋燈火明亮,頻頻傳來絲竹之聲。他歡樂地指著說:"這座屋子是老人協會的俱樂部。眼下,我們老頭可樂了,吹吹打打的。"又說:"別瞧不都是粗人,我們還會吟詩哩。"我笑問:"哦!吟的什么詩?"他裝著搖扇的樣子,說:"白扇詩嘛。"這時,罾排在江上慢慢兒地飄浮著,漁火在歡樂地閃爍著。我們邊喝著酒,邊敘談著家常。我問:"大爺,你老來還要辦什么事呢?"他呷著酒,說:"你猜?"我笑笑說:"還不是那三大件----找墓地、蓋房、娶孫媳婦?!"他搖搖頭,捋著胡子哈哈笑了:"嘿!我們幾個老頭,想籌些錢蓋個路亭。"他指著遠處的江岸說:"就準備在那兒蓋個亭,讓路過的避避風雨,挑擔的辛苦了歇歇。"我笑問:"這亭叫什么名呢?"他摸摸胡子,笑說:"這叫做未生兒子先號名。山村野人,沒文化,就起個快活亭好嗎?"我說:"這名字取得好。"他高興了。突然,江上飄來了漁歌:"白鰳好吃都是鱗,跳魚黑黑味素清。"大爺一聽樂了,接口便唱:"魚蝦要吃你就吃,啤酒要吃你就斟。"遠近罾排上的人們聽了,逗得哈哈大笑。夜深了,一江漁火更加明亮。它溶入月色,溶入歡笑,溶入歌聲,溶入濤音,在閃爍著、搖曳著、飄動著、跳躍著。我想:一粒粒漁火的閃光,雖然是微小的。但它既不自卑,也不驕傲,在盡職地發光。然而,粒粒漁火連綴在一起,不是顯得燦爛輝煌嗎?! 【玉塘秋色】:玉塘堡又名塘底堡,位于城南4公里處。有山、有水、有平原,幾千畝蔥翠的山場,緊連千頃寬闊的海域,是海中山、山中海,構成旖旎的山海大觀,是多功能的旅游勝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6)鄉民為御倭而筑之。城周長1600米余、高6米余、墻厚3米余。城墻南面臨海,北面繞山,有東西南北四門,北門險峻,筑城時因失一石匠而閉塞。現有東、西、南三門,城樓已毀,但城墻、城門較完整,部分城墻上有女墻環繞,城外有七個土墩,曰七星墩,是當年抗倭的軍事之地,今只留棋盤墩.當年愛國將將領戚繼光曾駐兵于此。是福鼎目前保護較好古城墻之一,也是沿存的古代戰爭遺址。順治丙申(1656年),八月十八夜,敵寇破城入室,族眾英通抵抗,但寡不敵眾,終尸橫遍地,血流成渠,滿目焦土,慘不可聞。后人于東門外堆尸入冢,碑載“玉塘夏氏忠義冢”(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抗寇英烈,玉塘人民每到清明節都以雞毛祭奠。是進行革命愛國主義會傳統的教育的場所。日本木下沿子(研究東方文化學者)參觀玉塘城堡時說:“日本人經中國人民留下血的教訓。”玉塘城堡1989年被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玉塘靠山面海,背金山,左東崗,右馬鞍,前西岳為屏,構成海光山色,長堤煙波,舟筏網釣,罾排漁火,魚蝦池塘,竹桿疏影,震妝暮浴,美不勝收,春雨秋霧,仿如潑墨丹青。城外壩頭溪,舊時沿溪和山坡,多植楓林、烏柏、桂花等,秋日,城堡內外樹葉一片丹黃,游魚飛鳥,景色十分迷人。古稱“玉塘秋色”,乃為“桐城八景”之一。福寧知府李拔有詩:“塘映山光衛斗城,秋來秀色可怡青,無邊木葉垂垂舞,不盡蟬聲嚦嚦鳴,夾道稠留蔭遠,沿崖曲水瀉塵情,閑情更上湖堤望,百金田疇喜埠盈。” 近年來壩頭溪水上茶座歌廳數十家,建構別致,夜間彩光,五顏六色,映入潭中,吸引不少男女,歌舞不夜。古城內明清古居,古香古色,布局合理,灰墻黑瓦,古樸大方,山墻多變,古街古巷,卵石鋪地,街傍城邊,水渠川流,有七巷(七條古巷)七井(七個古代水井),民居庭院,花窗梁棟,精雕細刻,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是研究民宅建筑藝術的瑰寶。國內古建筑專家給予很高的評價。此外還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古城東門數百年樟榕合抱,背面金山古木參天,曲徑通幽,是避暑度假這勝地,城西南二里許的犁壁巖,奇石林立,有風動石、尼姑巖、一線天等諸勝,又有精舍凌霄,海門巨浪,龍首凌云,虎牙盤翠積,馬鞍獻秀,文筆書空,西溪印月,南堡凝霞等玉塘十二景。獨特的民俗活動,特別要提的是紀念戚繼光而留下來的幾種意義的活動,如曳石,點火把,三人騎大馬,撥竹竿、車缸等。據說這些節目都是戚斷光抗倭時提倡的活動,活動起來,好像戰備一樣,滿城火花,還有轟轟聲響,寇不敢放港。節目活動面大,隨意性大,參與性大,是最好的旅游活動節目。 【昭明夕照】:昭明寺為福鼎聞名海內外的千年古剎之一。位于城區西北約六公里的鰲峰山。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相傳為昭明太子蕭統所敕建,題有匾額,故而得名。同時,“造七級浮屠,以鎮溫麻”。宋、明兩代,歷經火焚。明嘉靖十三年(1534),塔寺并修。由于年代遠久,殿宇毀壞不堪。改革開放以來,在釋青芝、釋界讓法師的帶領下,全寺僧眾艱辛創業,重興寺宇。1983年,有星洲廣平法師錫迥祖國觀光,參拜昭明寺,見古塔、大殿勢將傾塌,歸稟立船大和尚,叨蒙濟款重新修建。同時請三十三尊銅佛安供塔龕內。昭明古塔為福建省最早寺塔之一。經重新修建,已恢復舊觀。其塔基面積四十七平方米,塔高二十五點六米,為樓閣式仿木結構,空心磚構,塔內設有扶梯。塔后復修的藏經閣為磚木結構,高二十四米,面積八百四十平方米,古色古香,壯觀巍峨,為閩東之冠。 佛歷2541年,復有星洲遠藏、法麟、法輝等法師錫迥祖國朝圣,掛搭昭明,愛其山水秀麗,帚為發動善信,來此啟建水陸功德,獻資修建禪堂、玉佛殿等。重建后,寺宇呈現一新。“昭明古剎”為趙樸初所題。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藏經閣;左右廂分別有鐘樓、鼓樓、念佛堂、法堂、怡怡齋、僧寮、五觀堂等。山門前有慧明舍利塔、飛翠亭、昭明太子讀書臺等遺址。全寺占地面積達一萬五干平方米。現有僧人七十人,初具叢林規模。1994年、1995年先后應縣居士林和新加坡三十二位居士請求,分別舉辦水陸法會。1998年4月,該寺舉行界奇方丈升座慶典。我市黨政領導及新加坡居士、武漢市居士以及溫州地區和福鼎信眾達千余人前往祝賀。 每當夕陽西下,寺內的琉璃瓦、銅鈴、銅鐘與夕陽交相輝映,相伴陣陣低沉的梵鐘,昭明寺越加金碧輝煌。前人把這景觀稱為“昭明夕照”,列為桐城八景之一。登臨時可由棲林寺沿“十八盤”(嶺)拾級而上,富有情趣。亦可由桐城驅車直達。登上千載古塔遠眺,山川城廓一覽無余。新房林立,雙溪襟流,令人陶醉。不禁令人品味古詩“古剎南朝地,登臨遠俗氛,鳥啼山外樹,人踏嶺頭云,塔影參天留,鐘聲帶雁聞,興亡思帝子,黃葉落紛紛。”“塔影西斜紅日暮,炊煙起處是桐廬。”寥寥詩句把千年古寺描繪得淋漓盡致,如人其境。明簽事林愛民、參政游樸等古代名人均有詩賦。清乾隆翰林院編修何西泰游寺留詩曰:“我來訪勝招提境,斷褐猶存帝子名。地是上方塵世隔,座聞清馨道心生。文章六代辭華盡,香火千秋感慨平。不用登臨更懷古,寒流東去夕陽明”。 【棲林煙雨】:棲林寺,離福鼎市區2.5公里的鰲峰山下。《縣志三山志》作棲林院,又稱棲林禪院。是福鼎千年古剎之一,始建于晉天福三年(938),宋政和年間(1111-1118)重修,現已修飾一新。殿宇齊全,交通方便,環境清新,令游人留連忘返,是一個集旅游、觀光、避暑于一體的小叢林。宋代狀元王十朋曾游此寺,題有:“我如倦鳥欲棲林,喜見禪僧棲處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歸心”一詩而聞名閩浙。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古剎陸續修葺。重修大雄寶殿(重檐歇山式)、天王殿、祖師殿、觀音樓、凈土堂,興建地藏殿、法堂、僧舍等,殿宇雖經重修或重建,但仍保留古剎風貌。布局典雅,工藝精湛。殿內羅漢、金剛、法相莊嚴。宋宣和《縣儀案》碑記一方和宋宣和水井一口,尚保存完好。該寺巒嶂環抱,山川清秀。古剎列入“桐城八景”之一“棲林煙雨”。每當煙花三月,幽谷彌漫煙雨,朦朦朧朧,若隱若現,為古今文人結集題詠之處。清朝邑令岳廷元作《游棲林寺》詩:“探奇豪興未全休,為訪招提挈伴游。劇喜竹陰橫翠幛,恰逢梅雨潤青疇。人無南北皆真率,胸有溪山足唱酬,到此炎塵都滌盡,置身如在小瀛洲。”
|